烟台人过财神节是哪一天 烟台人过春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海风轻拂的胶东半岛,烟台人的春节是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当街头巷尾飘起饽饽的麦香 当渔船的桅杆挂起鲜红的灯笼- 这座海滨城市便开启了它最富温情的时节。而在所有年俗中正月初五的财神节尤为尤其-这天清晨的鞭炮声比除夕更密集~商家店铺的门板拆得比只要是时候都利索;只因烟台人坚信:"迎了财神、一年财源不绕门!
财神驾到:正月初五的烟台年味高潮
清晨抢头香的场景在烟台各大庙宇年年上演。天色未亮,财神庙前已排起蜿蜒的队伍,手持高香的商贩、渔民、农户们呵着白气,只为争得新年的第一炷香。
庙内烛火摇曳- 供桌上层层叠叠堆着金灿灿的"元宝"(面食)同肥美的鲤鱼,袅袅青烟中回荡着掌柜们的祈祷:"求财神爷保我铺子日进斗金!
街头的喧闹更令人目不暇接。舞狮队踩着鼓点翻腾跳跃 绣球引路;金狮逐宝,围观人群的喝彩声震得屋檐积雪簌簌落下。
以说实在的 肆门前早支起供桌,伙计们边吆喝"接财神咯";边把成挂的鞭炮铺成长龙...当火星窜上引线,整条街瞬间淹没在噼啪作响的声浪里-烟台人用这种方式驱散晦气、为财神清道。
最诱人的莫过于满城飘香的"财神饼".主妇们天未亮就揉起面团...包入红糖、枣泥;再用木模压出铜钱纹路。刚出炉的饼子捧在手里烫得直换手。咬一口甜香漫喉,孩子们兜里塞满饼子满街跑~见人就递:"俺妈说吃了财神饼 -整年不缺零花钱!
春节序曲:腊月里的烟台忙年图鉴
烟台的年味- 从腊月廿三便悄然蒸腾...灶台边新贴的灶王爷像旁 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墨迹未干。
老实讲,妇摆上麦芽糖瓜同一碗清亮的面汤,焚香叩拜时不忘叮嘱:"灶王爷吃了糖嘴甜~见了玉帝可得多说好话呀!
蒸饽饽的雾气笼罩了家家户户。巧手的主妇们捏出盘绕的"圣虫"(标记粮仓不空)、绽开的"莲花"(寓意多子多孙)、最讲究的是盖着红点的"枣饽饽"-发酵得鼓胀的面团上镶嵌着八颗蜜枣;蒸熟后裂开的花瓣如同绽开的笑脸。
刚出笼的饽饽在零下十几度的院中排成方阵,冻硬的表皮锁住了麦香,足够吃到正月十五...
腊月廿八的书画悬挂是烟有的雅趣。珍藏的山水卷轴悬于厅堂;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衬着梅兰竹菊四条屏。商贾之家此时也要显露文心、正如老烟台人念叨的:"春节不挂书同画 -不是烟台旧人家!
团圆盛宴:从除夕到元宵的温情接力
不瞒你说,除夕夜幕垂落,烟台人的团圆饭桌成了海洋馈赠的展台。红烧鲳鱼昂首翘尾,鱼身浇汁晶亮;海参烩蹄筋颤巍巍堆成小山;
当最绝是整只酱焖海兔 -柔韧的肉质裹着浓油赤酱。饺子必包成元宝状~主妇往馅里藏红枣、铜钱,孩子被热饺子烫得直吸气也不肯停嘴-谁不想咬到包着铜钱的那只讨个彩头?!
除夕饺子馅料 | 寓意 | 特殊讲究 |
---|---|---|
白菜豆腐素馅 | 百财进门、兜福安康 | 供奉神祖专用 |
鲅鱼韭菜荤馅 | 年年有余、长久生财 | 初一清晨食用 |
藏铜钱、红枣 | 招财进宝、鸿运当头 | 全家抢食讨彩 |
守岁的火炉旁;长辈掏出红纸包的压岁钱。铜钱串成的"钱龙"压在孩子枕下 -老人轻拍孙辈后背念叨:"压住邪祟~平平安安长一岁!
"待到零点鞭炮轰鸣~半城烟火将夜空染成金红色,庭院里芝麻秆燃得噼啪作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期许随烟升腾。
正月十三的渔港化身光影世界。初旺渔村的汉子们抬着整猪走向龙王庙,猪头系着红绸 -蹄膀贴着金箔.孩童举着萝卜雕的渔灯奔向海滩;点点灯火随潮水漂远,老渔民合掌祈愿:"海神娘娘收下渔灯,保咱鱼虾满舱!
对想起来真是,待到正月十六蓬莱阁庙会,海神娘娘塑像巡游过街,秧歌队踩着高跷开道,戏台上吕剧唱段《王定保借当》引得老人抹泪-在这海陆交织的狂欢;要闹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罢休。
从财神节的商肆欢腾到渔灯节的祈愿!烟台人的年俗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信仰。当年轻人在初五学着掌柜喊"元宝挣了没?"。当游子归家咬到母亲包的铜钱饺子,当渔港的萝卜灯漂向深海-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让渤海湾畔的年味永远温热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