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二什么节日 正月初二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流光一瞬,正月初二- 也就是大年初二,可是春节里一个尤其有温度的日子...在这一天啊~嫁出去的女儿们终于能带着丈夫孩子风风光光回娘家了 所以老话里都叫它“迎婿日”或“姑爷节”- 透着那么一股热乎的亲情感。在客家话里还有个亲切的叫法-“转妹家” -听着就暖融融的,说的是女儿归宁的心意。那么农历正月初二什么节日 正月初二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需要注意什么?来了解更多内容。
回娘家:一年里最温情的归途
正月初二天刚蒙蒙亮,不少家庭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女儿女婿收拾齐整,领着孩子~大包小包往娘家赶,那份热闹劲儿,是春节里一道格外的风景线...
为啥非得是初二呢?老传统讲究- 除夕初一得在夫家祭祖拜年到了初二,才轮到女儿“归宁”-回娘家团聚。
回门礼数可不少:带的礼品必须是双数 -四样、六样或八样- 图个“成双成对”的好意头。广东人管这顿午饭叫“开年饭”;桌上全是吉祥菜-生菜(生财)、烧肉(红皮赤壮)、芹菜(勤快致富)- 每一口都是对新年的期盼。
不瞒你说,方上还有不少特色:潮汕人称新媳妇回娘家叫“返厝”,第一次要带上成双的“大吉”(潮州柑)与甜糕,标记生活甜如蜜...福建部分地方干脆叫“女婿日”;岳父摆开大宴 女婿被奉为“主宾” 村里长辈都来作陪,那份看重- 全在酒杯里了。
祭财神:烟火里的财富祈愿
北方人对正月初二的讲究更偏向“财”。格外是生意人家,天没亮就摆开供桌- 鱼跃羊肉;取“年年有余”“吉祥兴旺”的谐音。
老北京的大商号祭得最隆重:整猪、整羊、整鸡、整鸭 -再加条活蹦乱跳的红鲤鱼 -凑成“五大供”,盼着财神爷赏个财运亨通!
仪式后全家必吃一碗馄饨- 因形似元宝,得名“元宝汤”。老话调侃:“吃了元宝汤,银子堆满仓!”
就说实话 于财神爷的传说也尤其多。比如民间流传的“财神休妻”:财神娘娘可怜乞丐。把耳环扔给他~不过被财神怒斥“乱施舍”...从此休下神坛。
说真的~事听着唏嘘 -反而也透出旧时百姓对“财权天定”的难搞心态。
一碗面一口粽;吃的是福气
“初一饺子初二面”、这面可有讲究!得用初一包饺子的剩面团来擀,煮好过遍冷水叫“冷汤”,寓意顺滑无忧。
为在这事儿得这么看;方人则把初二当“开年”- 广西人包粽子祭祖,称“开年粽”;广东人炖发菜蚝豉(发财好市),每一勺都是好彩头.
那些有趣的禁忌同传说
不瞒你说,娲创世的神话里,正月初二是“造狗日”、由此得出结论叫“狗生日”。这天得善待狗狗~不能杀狗吃狗肉,否则整年触霉头。
其他忌讳也透着生活智慧:
忌午睡:怕懒散一整年;
忌洗衣:怕冲撞水神生日;
回门不过日落:女儿得趁天黑前返家,不然会“带走娘家财运”。
福建福安地区更不相同:因明代倭寇屠城。初二成了“丧事日” 至今保留“闭门不拜年”的旧俗。外人贸然上门,主人家虽不拒绝 -笑容但是淡了几分。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意
为我跟你讲~今的正月初二,随着生活节奏在悄悄“变形”:远嫁的女儿也许提前返乡、初二改成短途出游;女婿塞给岳父的电子红包写着“888”。
比拎八盒点心更利落。年轻一代更看重团聚自身-拍张全家福...聊聊工作孩子;那些繁琐的老规矩,反倒成了席间的趣谈。

你猜怎么着?月初二这个节日,把我国人最看重的两样东西-亲情与财运...巧妙地缝进了一天在...中间。不管是女儿推门喊爹娘的那声笑。还是财神庙前袅袅的 都在告诉各位:年味儿不是鞭炮声,而是人情的温度.
当兴许有一天“元宝汤”变成了网红小吃。“冷汤面”被年轻人调侃太费事,但只要还有父母倚门盼着女儿归家的目光.正月初二就永远是春节里最暖的那抹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