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湘西习俗 湘西七月半习俗
流光一瞬,走进湘西的七月半、空气里就飘着一股特别的味道-香火混着纸钱- 裹着糯米酒的甜香- 再巷子深处悠悠地转。老一辈常说七月十五不是怕“鬼”的日子,而是阴阳两隔的亲人一年一度回家看的时辰...湘西人信这个~也敬这个;把整个七月过成了“鬼月” -初一开门迎魂,十五闭门送客,中间的日子、全是人间对幽冥的温柔以待。
说实在的~儿的山深,水也急,巫风傩影传了千百年连中元节都染上了别处少有的神秘劲儿。别的地方或许草草烧纸了事,湘西人可惜要抬黑龙、跳傩舞、放河灯- 把一场祭祀变成人与祖灵的热闹重逢。更浦市古镇,年年办起“中元祈福节” -纸扎的龙灯映着沅江水;辰河高腔唱的人心里发烫-那场面、连外乡人都忍不住挤进人堆里,想沾点在这生与死之间的暖意。
一、鬼月·迎祖:接老客的讲究,三天三夜的陪伴
再湘西- 七月半不叫“鬼节”;老大家更爱唤它“供老客”!一个“客”字- 道尽了心意-逝去的祖先是客,的恭恭敬敬接进门、好吃好喝待几天。
从七月初十起,家家户户就忙活开了:厅堂扫的锃亮 神龛前供起牌位~三餐饭菜先敬祖、连走路都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客人”。若听见墙角窸窣~见蛇影掠过门槛;老人会拉住想赶的孩子:“莫动!
想起来真是,不定是你太公回来看屋了。”
接祖的日子也分亲疏.若是新亡(三年内去世的亲人).七月十三便的迎进门,供品多备鲜果米酒;老亡人则等到十四、十五。受的是子孙代代累积的香火。
以你别说,屋并起两张八仙桌,酒盅摆满、斟三巡热茶!添五遍米酒。小孩被大人按着磕头...懵懂间只记的一句叮嘱:“碗筷别碰;那是太婆的...”
通过最动人的是“烧衣包”。黄纸裹成包袱~写上祖宗名讳~里头塞满金箔叠的元宝、纸剪的衣裳~甚至糊了小车小楼.日落时抬到河边,一簇火燃起、火光映着人脸 -灰烬被风卷向半空。老人喃喃:“收好钱,莫省着花啊……”
| 祭祀对象 | 时间 | 供品特征 | 仪式标记 |
|---|---|---|---|
| 新亡人 (三年内去世) | 七月十三 | 新鲜水果、米酒、生前喜好食物 | 表达哀思,助其安息 |
| 老亡人 (去世三年超过) | 七月十四至十五 | 传统三牲、茶酒、纸制衣物器具 | 血脉传承,祈求护佑 |
| 无主孤魂 | 七月十五夜 | 路边撒米、水边放灯 | 广施慈悲、积攒阴德 |
二、巫风·傩影:古镇里的千年狂欢
为若说家祭是私密的温情;那泸溪浦市的中元节- 便是全湘西最张扬的“人神共舞”。这儿的“中元祈福节”早成了省级非遗,一开锣就是三天大戏...
抬黑龙是重头戏.八人抬着乌木雕的龙神像,前头大锣开道,后头草把龙舞的呼呼生风!传说在这黑龙是唐代忠将南霁云化身,也有人说祭的是朱元璋义子沐英-总归是保一方平安的英雄。龙轿过处,鞭炮炸的震天响,挤再人群里的娃娃捂着耳朵笑。
傩面舞一登场;空气都凝了。青面獠牙的傩师踩着鼓点腾挪,手持桃木剑劈向虚空- 那是驱赶缠人的恶煞;戴凤冠的“仙娘”甩动水袖,又似再引善魂归乡...傩戏唱腔嘶哑苍凉 词句早听不真切,可看客心里都明白:这舞跳了千年早把生死的界限跳模糊了.
入夜后的沅江,才是仙境...千百盏荷花灯浮再水面;烛光随波晃荡;像星河落进了人间。妇人拉着孩子蹲再码头,低声教:“快看那盏亮的,是接太爷爷过河呢……”
| 时间 | 活动 | 地点 | 历史内涵 |
|---|---|---|---|
| 上午 | 抬黑龙巡街、草把龙舞 | 古镇街巷 | 镇煞驱邪,祈求风调雨顺 |
| 下午 | 辰河高腔戏、傩面舞 | 万寿宫戏台 | 酬神娱人传承古韵 |
| 黄昏 | 拜码头仪式、放河灯 | 沅江码头 | 敬水神;引渡亡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