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简短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起源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月儿一年里最圆最亮的时候,可能就是八月十五了。院子里摆上小桌;瓜果月饼往上一搁 全家老小围着坐下,连空气都透着甜丝丝的团圆味儿。在这日子为啥叫中秋?那圆溜溜的月饼又是怎么成了这天的“标配”?细细扒一扒、你会发现,一块小小的月饼里~藏着的可不只是馅料,而是从古到今大家对圆满的念想...关于中秋节的由来简短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起源的详细分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要说中秋的根,得往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找...《周礼》里最早冒出“中秋”在这词儿。还有秋天祭月的礼制绑在一块儿。帝王们觉得月亮神秘又威严。
选在秋分前后拜月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啥没想到是秋天?原因是“秋”字自身就同庄稼成熟挂钩!八月十五前后- 粮食进仓、瓜果飘香。
农人心里头那叫一个美!这种对自然的感恩同对收成的欢喜- 慢慢就化成了“秋报”的习俗- 成了中秋节的底子。
到了唐代;中秋才真成了个固定节日。唐朝人爱月亮爱得痴狂;中秋晚上赏月、玩月成了长安城里的时髦事儿!诗人白居易就念叨过“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可见当时的热闹劲儿。
传说唐玄宗还搞过“月宫一日游”、梦里头听仙乐、赏嫦娥;醒来就谱出了《霓裳羽衣曲》!皇家这么一折腾,老百姓也跟着学 中秋赏月在这习俗;就这么从宫廷火到了街头巷尾!
宋代更是把中秋玩出了花!朝廷不绕弯子拍板。把八月十五定为全国性节日。北宋汴梁城里...中秋夜酒楼全被订光~大伙儿抢着登高望月小贩们吆喝到五更天.
对南宋临安还有“放水灯”的景儿。烛光映着西湖水,天上月亮水里灯.美得与画似的!苏东坡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中秋的思念跟哲思都揉进了月光里,到今天还是多少人心头的白月光.
而月饼的“发家史”;更是一路从祭坛走到餐桌.最早能追溯到周代的“太师饼”,听着名字就古早-实心没馅- 厚墩墩的像块厚烧饼,纯粹用来纪念闻仲太师.
汉代张骞从西域捎回芝麻核桃,饼师傅们灵机一动~往饼里塞上果仁,取名“胡饼” 算是月饼的1.0升级版...唐朝是月饼故事最多的朝代。
李靖打仗凯旋正逢中秋- 吐蕃人献饼庆贺、唐高祖李渊举着饼对月亮来了句“应将胡饼邀蟾蜍”,君臣分食其乐融融.还有个更香艳的版本:唐玄宗与杨贵妃月下啃胡饼- 玄宗嫌“胡”字土气,贵妃看着月亮脱口一句“月饼”-得- 名字就这么定了调。
时期 | 名称/类型 | 特征 | 习俗有价值 |
---|---|---|---|
殷周 | 太师饼 | 无馅实心,边缘薄中心厚 | 祭祀用品 |
汉代 | 胡饼 | 加入芝麻、核桃等馅料 | 日常点心 |
唐代 | 宫饼、月团 | 圆形带馅 -与中秋关联 | 赏月食品、祝捷礼物 |
宋代 | 月饼 | 四季皆有、酥油糖馅 | 市售点心 |
明代 | 团圆饼 | 专属中秋,直径可达二尺 | 祭月供品、团圆标记 |
现代 | 广式、苏式等 | 馅料多样,造型精美 | 节礼、文化载体 |
宋代给月饼正式上了户口。苏东坡笔下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写的就是酥皮糖馅的迷你月饼。不过那会儿月饼还没被中秋“独占”,《梦粱录》里记着,它与菊花饼、梅花饼共同在点心铺常年待命,想吃随时买...真正的转折点在明代.月饼彻底成了中秋限定款;家家祭月必供圆饼、《帝京景物略》写得明白:“其祭果饼必圆”.更妙的是大家吃完祭月的月饼,会把剩的仔细收好- 留到除夕在分吃 -叫“团圆饼”-你看“圆”的意象与“团圆”的期盼 这时候已经牢牢焊在月饼上了。
清代把中秋宴席摆得更丰盛。拜月规矩细化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多是妇女儿童主持。供完月的月饼按家里人头切开分食。取“沾福气”的彩头...
《燕京岁时记》里还提到“径约二尺许”的巨型月饼 上头用模子印着月宫、玉兔、桂树;活脱脱把神话端上了桌。
我跟你讲;到月饼模子,那可是民间艺术的宝藏.枣木雕的模子里 -玉兔捣药、嫦娥舞袖、金蟾吐宝……线条朴拙却生机勃勃。福建漳州出土的清代印模~花纹细到能看清桂叶脉络- 古人把对月亮的想象与对福气的期盼,全刻进了在这一方木头里。
走遍我国月饼也“入乡随俗”。广式月饼糖浆皮裹着莲蓉蛋黄 油润甘香;苏式月饼酥皮层层掉渣 甜咸党都能找到心头好;云南的云腿月饼用宣威火腿丁混蜂蜜 -咸甜交织;
而潮州的朥饼用猪油起酥 -配乌龙茶最解腻。北方人爱的五仁馅儿~青红丝拌着冰糖坚果、嚼着带响;南方近年爆红的鲜肉月饼,热腾腾咬开一包肉汁,成了新派“团圆味”。
如今中秋的过法五花八门,有人追“中秋限定”奶茶。有人拎着冰皮月饼礼盒送客户。但无论形式怎么变。院子里的桂花香、切月饼时掉落的酥皮屑、***里亲人隔空举杯的笑脸……这些瞬间里藏着的!
依旧是千年前那个“圆”字-月圆。饼圆~人心盼圆!老习俗之所以活到今天正由于它们盛得住普通人对安稳日子的那点念想。下一个中秋夜 当你掰开手里的月饼时或许也能尝到时间长河里;那份从未变味的团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