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年哪天是吉日 农村过年风俗有哪些
所有皆流,无物常驻。说起农村过年那可是满满的年味儿与讲究!从腊月到正月每一天都有尤其指定的仪式感、老一辈人常说“好日子才能带来好兆头” -选对吉日、遵守传统风俗~成了家家户户辞旧迎新的头等大事!就像腊月二十三祭灶王- 得赶在灶王爷上天汇报前用灶糖“封住嘴”,让他多说好话;除夕贴春联要挑个阳光正好的时辰,红纸黑字往门上一贴;整个院子都亮堂起来。这些看似轻松的习俗,背后藏着对来年五谷丰登、平安顺遂的期盼,更是一代代农村人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
要问农村过年哪天是吉日 -那可得从“小年”说起。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忙着祭灶神、供上糖瓜、花生 -灶台前袅袅 -老我们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当据我所知;可不是随便选的日子- 民间认为灶王爷这天要上天汇报,选个吉时祭拜 -能让他带回去的全是好消息!到了腊月二十四,扫尘更是马虎不得~竹扫帚把房梁上的蛛网、墙角的陈年积灰扫得干干净净;连鸡窝狗舍都要收拾利索!
老大家常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扫的可不只是灰尘;更是要把晦气统统赶出门。
以要说最热闹的吉日- 还得数大年三十。天还没亮。村头巷尾就飘着蒸馒头的香气,主妇们忙着剁馅包饺子。男咱们扛着梯子贴春联。等到夜幕降临,全家老小围坐在八仙桌前,炖得烂乎的肘子、炸得金黄的丸子摆满一桌...连平日里舍不得喝的老酒都开了封.这顿年夜饭讲究“团团圆圆”。连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要赶回来 筷子夹起第一个饺子时窗外准会响起震天响的鞭炮声。守岁到凌晨更是不能少,煤油灯要亮到天亮、说是这样能“照岁” -保佑来年家里不缺吃穿。
正月初一的规矩最多- 反而也最有趣.天刚蒙蒙亮- 小辈们就排着队给长辈磕头拜年口袋里塞满的压岁钱要用红纸包着,据说这样能压住“祟气”.
看出门走亲戚也有讲究,得先往东边走,取个“紫气东来”的好彩头。村里戏台子这时候最热闹,舞龙队伍踩着鼓点翻腾,狮头跟着绣球上下摆动 -孩子们追着跑、笑声能传出二里地.
这些活动可不是随便安排的,老一辈说初一动土会惊扰地神,所以大家宁可闲唠嗑也不下田干活。
到了正月初五“破五”;家家户户又要忙活起来...女我们把积攒的垃圾扫成堆 -点上三炷香送穷神,男我们扛着锄头象征性地刨两下地;寓意破除霉运.
最有趣的是吃“折箩”- 把过年剩的饭菜混在共同煮,说是这样能守住财气。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屋檐下挂起手扎的灯笼- 糯米粉裹着花生馅的汤圆在锅里翻滚,老大家指着天上的圆月亮念叨:“吃了元宵饭,各人寻活干。
”这天的灯笼要亮到后半夜,照得村路明晃晃的,仿佛给新年画上个圆满的句号。
如今虽说时代变了~但这些农村过年的老讲究倒是显得更珍贵。年轻人大概觉得守岁熬夜累得慌.但看到爷爷奶奶摸着曾孙的头塞压岁钱时眼角的笑纹。
忽然就懂了何事叫“传承”。那些挑吉日、讲忌讳的老传统,不只是封建信仰。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密码。试想若没了腊月扫尘时飞扬的尘土。
没了初一拜年时此起彼伏的贺岁声- 这年味儿怕是真要淡成白开水。由此得出结论啊。下次回老家过年不妨跟着长辈学学怎么折元宝、怎么选上香时辰。
保不准能咂摸出意想不到的生活滋味呢!
- 上一篇:桃花圣母圣诞和吉日 桃花圣母佛像
- 下一篇:嫁娶吉日阴阳不将图 嫁娶阴阳将日推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