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无食什么意思 小年无丑物什么意思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二十三;奶奶就念叨着“灶王爷要上天啦”,厨房里飘着麦芽糖的甜香~桌上摆着红艳艳的苹果金灿灿的橘子~连墙角扫帚都绑了新竹枝。那时候只觉得热闹,长大了才咂摸出滋味-原来在这就是老一辈人挂在嘴边的“小年无食”“小年无丑物”啊!
在先说这小年无食什么意思;可不是让人饿肚子,而是讲究这天入口的东西要有说头...你看北方家家案板上剁馅儿包饺子- 圆鼓鼓的元宝形,捏褶时还得喊“包满了”~图的就是来年粮满仓的彩头!南方灶台蒸着糯叽叽的年糕;咬一口甜到心坎里,盼的是日子年年高!可偏偏有三样东西得避讳:咸菜罐子要藏好- 毕竟腌菜连着穷苦记忆,谁愿意大过年招晦气?!鱿鱼更不敢下锅炒,生怕来年真被“炒鱿鱼”丢了饭碗;连活鸡活鱼也放生了- 老人家念叨“小年见血光 -整年心发慌”。在这哪是挑食啊,分明是借着吃食把盼头炖进生活里!
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说小年无丑物什么意思,腊月廿三的扫帚可比平时忙十倍...窗棂积灰要掸净,破碗裂镜早该扔,连衣柜底压了三年的旧袄子也得清出去...
通过山东大婶蒸的枣饽饽要点胭脂红,南宁阿婆包的肉粽得缠五彩线,连祭灶的麻糖都得搓得溜光水滑-破的丑的哪配敬神仙?最有趣是那句“小年无丑女”,姑娘们赶着这天绞脸梳头,鬓边簪朵绒花、连灶膛火光映着都格外俏.
在这“无丑物”三个字~说到底是对生活的郑重相待,犄角旮旯都要亮亮堂堂地迎新...
这些老讲究怎么来的?故事能装满一箩筐...朱元璋落魄时赊不到猪头,气得写打油诗咒骂,当皇帝后真把新年拆成“小年”“大年”过;张浪子钻灶台成了灶王爷~百姓用糖瓜黏他嘴- 生怕他上天说坏话。
更古早的周朝人把“祭灶”列为五祀之一- 那会儿的灶神还管着人间善恶簿呢!千年风俗流转下来 在北方凝结成腊月廿三的饺子宴~到南方化作廿四的汤圆锅 水上人家拖到廿五才办席,船头照样摆满糕饼茶酒。
你看连过节日子都能差三天可那份除旧布新的心意- 南北何曾两样?!
说实在的,今咱过小年倒不用死守“女子不祭灶”的老规矩,咸菜配粥的早餐该吃照吃。但有些智慧值得揣着:给爸妈炖锅虫草鸡汤~大吉大利的好意头比营养品暖心;带着孩子剪窗花,红纸翻飞间剪出个“鹿鹤同春”;破茶杯该换就换、阳台堆的废纸箱趁早清理-毕竟物理空间敞亮了,心才装得下新气象.广州西关婆婆教过我;祭灶的橘子要挑蒂上带叶的 -甘蔗不能不紫皮节节长,在这“讲究”里藏的都是对天地的敬畏。
看想起来真是,麦芽糖的香气又飘满巷口 -当玻璃窗照进第一缕晨光,那些有关小年无食啥意思、小年无丑物什么意思的老话,早不是束缚人的条框。它们像灶糖拉出的金丝,缠住代代相传的温度;像竹帚扫落的陈灰,腾出盛放希望的空隙.比仪式自身更珍贵的,是那份让平凡日子发光的用心-给柴米油盐镀上金边、把庸常生活过成颂歌。期待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