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海沙地人正月十五风俗 启海沙地人的来历
俗话说小时候在启东乡下过元宵- 最盼的就是天黑!大人把芦苇杆扎的兔子灯往我手里一塞,烛光摇摇晃晃映着田埂,远处突然腾起一片红光-那是邻居们开始焚烧河岸的枯草堆了!火舌卷着茅草噼啪作响,把半个夜空染成暖橙色- 空气里弥漫着焦香!爷爷总爱在这时候念叨:"这火啊,烧的是倭寇的晦气~亮的是沙地人的志气!
当这群被称作"沙地人"的启海居民,骨子里刻着长江与大海的印记。他们的来历要从三百年前说起:滔滔江水裹着泥沙在入海口堆积,渐渐涨出星罗棋布的沙洲...
在这事儿说来话长,熙年间- 崇明人陈朝玉带着妻子,摇着小船渡过浑浊的江水;踏上这片新生的土地!铁搭挖开盐碱土,芦苇搭成茅草棚、成千上万的崇明人紧随其后,像蒲公英种子般散落在海门、启东的滩涂上。
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涨潮落间,他们硬是在咸涩的荒滩里垦出棉田稻浪,把江南的吴侬软语跟风俗习惯,牢牢种在了长江北岸的土地里!
你听我说- 月十五对沙地人可不只是吃汤圆这么简单。天擦黑时家家扛着捆好的茅草走向荒野。火把丢进草堆的刹那、"轰"一声烈焰窜起三丈高,田间顿时火龙蜿蜒。老辈人说在这"煝草堆"的习俗藏着明代抗倭的智慧-当年倭寇趁着夜色偷袭,先民们举起火把从四面八方涌来,吓得敌人魂飞魄散。如今虽无倭寇可驱 那跃动的火光依然烧着沙地人骨子里的血性?!
看小孩子们才不管什么历史典故呢!他们提着兔子灯在田埂疯跑。芦苇编的灯架贴着红纸- 烛光透过纸面变得毛茸茸的。灯影随着脚步上下颠簸...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像真兔子在蹦跶。这灯原是照着江南样式做的 -沙地人只是可惜给它添了新意:用滩涂边的芦苇替代竹篾;既轻巧又不怕江风吹。
最特别的要数祭祖仪式...除夕刚行过三叩九拜礼 -元宵又得往坟头跑。供台上除了酒菜;必摆三碗赤豆饭 这是别处少见的规矩...沙地人总笑称自己是"江海夹缝里的移民";两次祭祖就像两根缆绳,一头系着江南祖籍~一头拴着新垦的家园!
看着火堆渐熄~老人常对着灰烬念叨:"沙地人三件宝-铁搭、扁担、破棉袄。"这话里浸着拓荒的艰辛。想当年新涨的沙洲潮来成 !潮退变淤泥,他们硬是靠肩挑手挖筑堤挡咸潮。
正月十五的火光里.映着他们垦荒时烧芦苇荡的背影 -也跳动着驱倭寇的勇毅。这种既守着江南古韵、又闯出新天地的本事~早融进代代相传的基因里?
看如今站在寅阳镇的江堤上还能看见当年焚烧草堆的痕迹!只是兔子灯换成了电池灯泡。年轻人更爱去城里看霓虹。有次听村里老教师叹气:"火把节申报非遗的材料写了三大本...
为想起来真是~点老手艺的反而只剩七八个。"这倒让我想起沙地人的老话-"潮水退了才知谁在裸泳"。当元宵的草堆火渐渐熄灭,我们丢掉的何止是场热闹?!
那是沙地人在江海之间立了三百年的魂!
以下次若遇见举着兔子灯的孩子,不如问问灯骨是不是芦苇扎的;若看见田埂燃着火堆 别忘抓把盐撒进去.咸味混着草木香飘起来时你会懂得沙地人怎么样在咸涩的沙土里;酿出甜暖的人间烟火.大家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