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除夕风俗习惯 山东除夕过年全部习俗
万物皆有灵,万物各有性,一踏进腊月门、山东的年味就跟着飘香的腊八粥共同漫开了.等到真正的大年三十 那份热闹才算达到了顶峰。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铆足了劲儿,把积攒了一年的期盼与祝福,全都融进那些世代相传的老规矩里。山东除夕的风俗习惯,就像一本厚厚的家谱,记着人情冷暖~也藏着天地敬畏.从大清早忙活到深更半夜,贴春联、请祖先、备年饭、守岁火……这些看似琐碎的讲究~拼凑出的正是山东人心里最看重的团圆跟念想.那么山东除夕风俗习惯 山东除夕过年全部习俗,需要注意什么?来了解更多内容。
以说实在的;还没大亮 屋里屋外就已经忙活开了!扫尘是头等大事~讲究从里往外扫,在这叫“除旧布新”,要把旧年的穷运晦气一股脑儿扫出门去...
紧接着,红色便成了主角-大门两侧贴上墨迹未干的春联- 门楣挂上鲁南特有的五彩门笺,连米缸、衣柜都少不了贴一张小小的“酉”字、盼的是家里富足有余。
你猜怎么着?岛胶南的人家更有意思 -连猪圈都专门贴上“大耳元帅”的专属春联;图个六畜兴旺的彩头。这些红艳艳的纸片儿往墙上一贴~年的精气神儿就立住了;邪祟见了都得绕道走。
日头偏西的时候,家族里的男丁们就该动身了。带上备好的鸡鱼供品、香纸鞭炮 -一行人往祖坟地去。这是山东除夕风俗里顶庄重的一环-请祖先回家过年。
当说实话,东人家会在供桌摆上面捏的圣虫(蟠龙)、太阳形状的团圆饼。莱芜一带则郑重地展开写满先祖名讳的家堂轴子。待香烛点燃。鞭炮噼啪炸响,仿佛先人的魂灵就跟着烟气回来了。
门口那根横放的“拦门棍”也在这时派上用场、它像一道结界- 护着全家同归来的祖先安安稳稳共度新年。这份慎终追远的;让再远的游子都记得根在何处。
从大家可能不知道,房里的香气早就关不住了。各地年夜饭的菜码虽差异,可样样都得带着好口彩!即墨人桌上少不了三样:豆腐与鱼叫“福有余”,芋头标记“黏合”团结,金黄的黍糕寓意“年年登高”。
从蓬莱人则讲究吃龙须菜-海带丝、白菜丝拌粉条;一口下去“又顺又发财”。临清人爱煮全菜杂烩,豆腐是绝对不能少的,图的是“都有福”!
等到饺子下了锅 -煮的柴火也有讲究:胶东人专挑芝麻秸或豆秸;烧起来噼啪作响像在说“发发发”,火焰金灿灿的又应了“黄金满屋”的念想。
在这顿饭啊- 吃的早不是滋味自身~是藏在碗底那一份份热气腾腾的盼头。
夜色越深 守岁的人精神头反倒越足。老话讲“三十晚上熬一宿”- 在鲁中在这叫“熬五更”...一家人围着暖烘烘的炉火;桌上摆满花生瓜子 -老人爱讲古,年轻人聊来年酒壶在手里转着圈儿传,可谁也不许真喝醉。
胶东人家守到半夜还得加顿餐-哪怕肚子饱得很、也得咬一口面鱼的头尾、求的是“年头年尾都有余”...乳山的果农更坐不住;提着灯就进了果园;往树干上结结实实砍三刀,孩子们绕着树转圈圈,心里默念的全是来年枝头挂满果子的光景...
要我说啊,守的不是夜;是全家 把旧岁稳稳当当送走的那份踏实。
你猜怎么着?到子时将近,整个村子都屏住了呼吸。突然“砰”的一声爆竹炸开.然后千百声跟着响成一片。放爆竹最早是为了吓跑叫“年”的怪兽。
如今倒成了辞旧迎新的号角.锅里的饺子踩着点捞出锅,素馅的求“素净平安”。肉馅的盼“年年有余” -要是咬到包着的...准能乐得喊出声-来年财运算是攥手里了!
通过说句心里话;年的话儿还没出口,膝盖已经先落了地:小辈给长辈实实在在磕个头。起身时手里早被塞进压岁钱。菏泽、聊城那儿更热闹。先是本族老小“合族拜年”~接着全村人聚在十字路口互道“过年好”~笑声能把冬夜的寒气都焐热了!
就这些山东除夕过年的都习俗;哪件单拎出来都够说道半天.它们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起了祠堂的香火、灶台的蒸汽、守岁的灯火...如今日子再新,有点老理儿依然扎在山东人心里:年夜饭的鱼再贵也得留个全鱼,寓意“有余”;
当饺子馅再花样百出;素馅肉馅也得分锅煮,怕的是日子过“混”了;祖坟前的鞭炮照旧要放,让先人知道家里烟火未断.这些老讲究之所以能传下来、正缘于它们盛着对天地的敬畏、对血脉的守望。
过年回乡的年轻人不如挽起袖子、跟着长辈捏一回花饽饽 跪一次祖先堂!老话里的智慧,得亲手碰过才懂分量!守住这些习俗的魂 就是守住了我们认得的那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