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七月十五上坟吗 甘肃晚上十二点上坟
你是否想过,七月半一到- 庆阳的田间地头就飘起了纸灰香火的味道!老我们常说农历七月是“祖先回家的日子”;最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各家各户都要放下农活,带上瓜果纸钱,去坟前还有先人说说话。可在这两年总听年轻人嘀咕:“非得大中午跑坟地吗?!晚上凉快点去行不行?!”甚至有人琢磨:“深更半夜去上坟,是不是更显心诚?”这话要是让村里八旬老汉听见,怕是要跺着拐棍骂“胡闹”了!
甘肃庆阳七月十五上坟吗
为在庆阳的沟峁梁塬间- 七月十五上坟可是件雷打不动的大事。清晨天蒙蒙亮- 通往山塬的小路上就晃动着人影!挎着竹篮的妇女扶着拄拐的老人篮子里装着刚烙的馍、新摘的苹果。还有厚厚一沓黄纸。位啥非得赶早?村里李大爷边叠纸元宝边讲清楚:“阳坡晒到坟头的时候,老祖宗才收得着香火啊!”这话可不是随口说说-传统讲究上坟要在“升阳”到“正阳”的时辰 -也就是清晨5点到下午3点前- 尤其以午时(11点至13点)阳气最旺时位佳。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问庆阳人七月十五忙些啥?除了备祭品,规矩也特别多:纸钱得用草黄纸~拿真钱压着叠;供果选苹果橘子在这类圆润果子 忌讳带梨(离)、桃(逃)这些谐音不吉的;
说实在的 衣裳更要留心 大红大绿绝对不行;素色衣衫才显庄重.最要紧的是那句老话:“女婿不碰祖宗土”-外姓女婿通常不参与上坟、在这是怕乱了血脉香火的传承。
看在这几年城里工作的庆阳娃常犯难:高铁转大巴折腾回家,赶到祖坟都快日落了.去年中元节,西峰区的小王硬着头皮下午四点去了坟地,最终被二叔数落:“日头偏西才来,祖宗当你没诚心!
”原来老辈人坚信,过了未时(下午3点)就是“降阴”时辰- 阴气重了简单冲撞...可小王也委屈:“难不成真要我半夜翻山去烧纸?!”
甘肃晚上十二点上坟?这事得细琢磨
深更半夜打着手电上坟?听来像志怪小说情节。可还真有庆阳小伙试过。去年中元夜。宁县小张加班到深夜,想着“横竖赶不上白天不如子时补祭”...
收尾刚点燃纸钱 -火苗忽地窜起三尺高;风卷着灰烬扑到脸上吓得他连滚带爬下山。后来村里老人点醒他:“子时(23:00-1:00)是阴阳交替的关口,孤魂野鬼都出来游荡呢!
说实在的、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在庆阳某些乡间 -确有“路口夜祭”的变通法子:实在赶不及上坟的,就在七月十五黄昏后,找个十字路口画个圈;朝老家的方向烧点纸钱.但这里头讲究可多了:圈要留西南缺口;方便祖先取钱;圈外还得撒几张纸钱安抚游魂;烧时千万不能翻搅,更不能拍照-据说闪光会惊扰亡灵.
据我所知~要说午夜上坟的风险、庆阳殡葬协会的老周掰着指头数过:一是安全难保障。去年镇原县就有人夜祭引发山火;二是身体扛不住。墓地阴冷潮湿;体弱者易受寒;最关键是犯忌讳,“你当是陪祖先赏月呢?”他苦笑着摇头。
庆阳人的孝心- 不止在坟头
为时代在变~传统也在悄然转型。如今在庆阳城区,不少家庭采取“早晚结合”的新模式:七月十五清早派代表去祖坟磕头、晚上全家聚餐时摆上祖宗碗筷- 饭碗里添勺新麦、酒杯中注满黄酒;儿孙轮流说几句追思的话。
这种“居家祭”既守住了孝道 -又免了夜晚上山的风险...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连烧包袱都数字化了。去年环县的王家兄妹建了“家族云端祠堂” 七月十五当天分散在兰州、西安的亲人也登录;给虚拟祖坟献花点烛。
不瞒你说,十岁的王老太起初骂“胡闹”,后来孙女教她发语音:“爷,今年麦子价好!”老人忽然抹泪:“在这法子...能行。”
不过守旧派合创新派有个共识:孝心重在实质。正如民俗学者赵文博在庆阳***调查时发现的-不管何时仪式怎样简化、当地人家七月十五的供桌上永远摆着三样东西:新磨的面粉、熟透的梨瓜、手写的家书!
在这估计就是黄土高原上最朴素的“不忘本”。
香火绵延处- 自有分寸在
说到底,在庆阳这片周祖农耕文明发源地,七月十五祭祖就像血脉里的基因密码。那些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藏着天人相应的生存智慧:选午时上坟、既顺应阳气规律- 又避开山间晨雾暮寒;
禁孕妇上坟,是考虑山路崎岖;不让儿童夜祭~是护其心神安宁。
把说真的~若实在赶不及正午前上坟、与其冒险夜祭,不如换个法子尽孝:把坟头杂草清理干净 -请僧人诵卷经,甚至把祖辈故事讲给儿孙听-这些在庆阳人眼里 都比子时烧纸更慰先灵。
毕竟《礼记》早说过:“祭者,教之本也...”传承孝心,远比固守形式不能少。
对今年中元节将至、或许庆阳山梁又会亮起几束手电光。但更多游子开始懂得:孝心不必囿于一时辰,只要记得黄土下埋着谁给的骨血,哪天不能捎去一捧家乡的新麦呢?
大家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