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冬至祭祖 乐清赵氏祭祖大典

时间:2025-09-29 来源:零八科易网

你是否同意?冬至一到,乐清的空气里就飘起一股特别的暖意。街巷中挑担叫卖的麻糍师傅天没亮就忙活开了、糯米团在豆黄粉里滚过裹出满身金灿灿的香甜。老咱们常说:“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这话里藏的不只是岁数添了一轮;更是一代代乐清人对祖先的念想。而在赵姓族人的心里,冬至从来不只是节气-它是血脉的召集令;是八百年未断的约定。

一捧糯米,千年传承的冬节滋味

乐清人管冬至叫“冬节”,在这一天的清晨,家家灶台白雾缭绕!主妇们把揉得透亮的糯米粉团掐成小剂;手指一转,麻心馅料就被包裹成浑圆的“冬节丸”。但最勾人回忆的;还得数那土话叫“卵汤糍”的擂圆!刚出锅的糯米团子往黄豆粉里一滚,红糖的甜混着豆香,咬下去满嘴软糯温热.老我们这时候总要念叨:吃了它,来年日子才圆满。

而另部分人家则忙着晒汤圆粉、蒸年糕、厨房蒸汽氤氲中主妇们手上不停!心里反而记挂着更举足轻重的事-午后该去祠堂了。供桌上少不了刚捣好的麻糍。三牲五果摆得齐整 烛火一点;全族人的目光都落在那些描金的祖宗牌位上!

乐清市冬至祭祖

三派同源,南宋皇裔的乐清根脉

说起乐清赵氏的来历- 族谱里写得明白:三支血脉,同出宋室。最早迁来的太祖派始祖赵伯药 是赵匡胤七世孙 -南宋初年封了南平公,在翔云山下建起“花园赵”的基业。紧随其后的太宗派赵不蟠、魏王派赵廷之,则合建了“浦边赵”祠堂。三派子孙开枝散叶,咸淳年间一场科举,全县三十五位进士里赵家竟占三十席,文风鼎盛可见一斑!

把如今走在湖横东岙、朴湖或是三重闾、下阮- 遇见的赵姓人多半是在这三派后裔。他们至今记得祖训:“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所以每年冬至;散居温州各地的族人总要跋山涉水,回到白石下阮的老祠堂...

鸣锣开道、冬至祭典的庄严时刻

祭祖前七日;筹备已悄然启动...族老们细细核对着清单:三牲要整鸡、方肉、全鱼;水果选苹果、香蕉等五种,但绝不能有空心的梨柚;香烛纸钱备足双份-熄灭的烛火不许重燃,这是祖传的规矩!

通过冬至当天清晨、峡门祖坟前早有人清扫落叶!香案朝南而设。红绸铺底,三排供品次第铺开:前排香炉烛台映着天光。中排三牲透着郑重,后排五果糕点簇拥着族谱。穿深色长衫的主祭人净手拈香~身后族人素衣肃立,连孩童都敛了声息。

在吉时一到,鸣锣三响!鼓声震落松枝积雪 -主祭朗声诵道:“一燃香烛通天地-”袅袅升起时仿佛看见八百年前南渡的车马正穿越时光而来。

三跪九叩,香火里的血脉温度

为我跟你讲 -隆重的三献礼开始了。初献环节,主祭人献上黄帛,忽然撩袍跪倒。右膝先着地,左膝随后~三次叩首额头贴手背;再起身作揖!如此三跪九拜,动作缓急有度。年轻人在后排跟着行礼,老人则改成三鞠躬-传统里藏着体贴的变通。

陪祭人捧酒上前时手指稳得不见一丝颤动...酒盏高举过眉,清亮的液体在黄土上画出一道弧线:“请祖宗尝新醅!”亚献的茶汤还烫着 终献的集体鞠躬如风吹麦浪!最终铜盆里腾起火焰- 祭文化作金蝶漫天飞舞 -火光映着族谱上密密的名字-那都是活过的证明...

一碗擂圆,生生不息的家族记忆

礼成时分最是温情。供桌上的擂圆还带着余温,族我们分食着标记福胙的点心!孩童踮脚争抢裹满豆粉的糯米团 -老人咬一口麻糍,讲起咸淳年间三十进士的荣光!

你听我说、堂门外的空地上腰鼓队正踏着《易·系辞》的古调起舞、鼓点如同敲在血脉里...

以去年冬至、天成街道巨星村的圆谱庆典刚办到第九届!相隔二十年续修族谱的赵氏族人在祠堂前拍了张千人大合影。照片里有人捧着新谱落泪,有少年踌躇满志-他们或许不知,自己正延续着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的“九九消寒”古风:数过八十一天寒霜;春天定会如约而至。

古今交汇,祠堂门外的前景之路

通过这些年祭典也在悄悄变样。铜盆旁备着灭火器。电子蜡烛给怕火的老人安心;年轻人把祭文扫描进手机。却仍坚持用毛笔誊写正本...最可喜的是孩子-他们分不清太祖派魏王派 -不过认得黄豆粉的甜香;记得跪拜时左膝先起的讲究。

当上海小梅花越剧团在祠堂唱起《赵氏孤儿》选段;白发族老冷不丁湿了眼眶:戏里舍身护孤的程婴,戏外绵延不断的香火,不正是同一种坚守?

在这事儿说来话长 来或可借数字技术建起家族文化数据库,让散落民间的祖训故事永久留存;也许该在校园开几堂“擂圆手艺课”,让糯米香飘进下一代的记忆里。

祠堂的烛火每年只亮一晌 -照见的却是千年岁月。那些鸣锣开道的声浪、三跪九叩的庄重、黄豆粉里的甜糯、早汇成乐清人冬节最深的念想。而赵氏族人的祭典,恰似一条穿越时空的舟船-载着古训与新风 在时代的河流中稳稳驶向下一个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