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什么日子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你会想到什么?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总有一个日子会悄悄提醒各位:那些藏在历史缝隙里的故事、躺在博物馆里的珍宝,还有扎根在土地上的传统技艺、都值得被看见、被记住.2025年的在这一天落在6月14日 -全国上下又一次被唤醒-原来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对象,都是时光沉淀下来的礼物...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由来
在这事儿说来话长- 际上这个日子背后、是一段挺长的故事。早在2006年它就以“文化遗产日”的名字出现在日历上专门用来提醒咱们珍视历史留下的文化痕迹.但时间走到2016年事件有了变化...当时有五位院士~有地质专家袁道先- 联名写信建议:自然遗产同样珍贵;不仅如此往往更脆弱,不该被遗忘。这份建议被认真对待了、第二年国务地正式批复,把名字改成了“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既尊重人文,也珍视自然.从此,每年在这一天各位也纪念祖先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
说真的,025年的话题定得特别有温度:“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在这背后藏着一种期待-希望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文物、技艺、景观,不只是躺在展柜里或写在教科书上而是能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成了日常的一部分。
2025年主场活动:长沙的声音
从今年全国的目光都投向了湖南长沙。开幕式那天湖南省省长毛伟明站在台上身后是精心布置的文化展区...他提到,文化遗产保护早已不只是专家的事,它需要每一个人“用心用情用行”去参与...文化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也接过话筒、重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其实是同一个民族故事的两面~一面书写历史;一面描绘山河。
当…时你那天去了长沙主场,必须会被现场的氛围打动.30个湖南非遗项目一字排开展示,梅山棕编的灵巧、长沙窑陶瓷的古朴、益阳油纸伞的精致,每相同都带着手艺人的温度...
现场最受欢迎的是一面“非遗打卡墙”,挤满了拍照的年轻人!更实在的是“非遗代金券”活动-只要在社交平台发一条非遗相关;或者买一件非遗小物,就能参与抽奖。
这种方式既鼓励大家动手体验、又让传统技艺有了被“带回家”的机遇!
当湖南的活动还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启动了“第二届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映月” 用一个月时间 -通过纪录片、短***把非遗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话题“用光影记录非遗、让世界看见湖湘”说得非常贴切-镜头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全国活动图景:一场文化遗产的狂欢
当说实话、只在长沙,整个我国都在在这一天动了起来!江山文物局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线上线下活动加起来超过7000项,其中超过3000项是免费开放的惠民活动 真正让文化遗产“还之于民”。
来看各地是怎么“玩转”遗产日的:
据我所知,沈阳故宫- 这座刚满400岁的世界遗产打开了新展览的大门...“与合大同-古建筑技术文化展”用模型与互动装置,介绍了古人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建起宫殿的智慧。更妙的是配合展览的情景剧《琴心墨韵绘丹青》,让画中的文人雅士“走”下画卷、同观众对话。
老实讲,东潮州主打“非遗+旅游”。他们发布了精心设计的非遗旅游路线,把散布在街巷里的老手艺串成一条可逛、可玩的文化长廊...共同开幕的“第六届非遗购物节”更像个热闹的市集,醒狮表演、工夫茶艺、潮绣展示;活脱脱一幅岭南风情画。
刚被评为江山级传承人的醒狮艺人赵伟斌说得实在:“醒狮不只是表演 它要变成手机壳、帆布包;甚至融入电竞游戏~年轻人喜欢了;传承才有戏。
”
上海则把整个六月变成了“文化遗产季”,把国际博物馆日同遗产日串联起来。他们想得很长远-保护文化不是一日热情、而是一个月的浸润~才能让人真正记住...
川渝两地则联手做大事。在巴中市的主会场~他们发布了《川渝石窟联合保护倡议》...两地共有着长江流域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 合作保护 -既合理又必要.
下面这张表格拿出来看了2025年部分省市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亮点:
省市 | 活动地点 | 特色活动 | 亮点 |
---|---|---|---|
湖南 | 长沙主场 | 非遗展销、光影记录月 | 30项非遗体验+代金券惠民 |
广东 | 潮州古城 | 非遗购物节、旅游路线发布 | 醒狮与文创融合 |
四川u0026重庆 | 巴中市 | 川渝石窟联合保护倡议 | 跨区域文物合作机制 |
辽宁 | 沈阳故宫 | 古建技术展+沉浸式情景剧 | 文物活化演绎 |
上海 | 全市范围 | 文化遗产季 | 双节联动持续一个月 |
云南 | 香格里拉 | 锅庄舞大赛 | 18支队伍非遗展演 |
当年轻人遇上老传统
今年遗产日有个明显特征 -年轻人成了主角。湖南活动专门打出“非遗正青春”的口号,社交平台上这个焦点下聚集了众多00后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
在山东莱阳的非遗研学基地;孩子们围在传承人身边学做花饽饽、草编小动物;浙江余姚的剪纸课堂上一群大学生跟着老艺人学剪窗花~传统图案混搭现代创意 -意外地和谐!
这种代际传承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把非遗纳入课程体系,不再只停留在书本介绍,而是带着学生亲手做、亲眼看。
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感慨:“当孩子捏出一个歪歪扭扭的陶碗 或绣出一片小小的叶子 他们眼中的光、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科技让遗产“活”起来
今年各地的活动还悄悄藏了不少“黑科技”。湖南在非遗记录中众多利用3D扫描同数字化存储!让那些易逝的技艺有了“数字备份”;部分博物馆推出ar导览...
手机一扫文物,就能看到它当年的利用场景;云南香格里拉的锅庄舞表演甚至用全息投影技术- 让舞者跟雪山背景虚实交融.
技术不只是噱头,它解决了实际问题。打个比方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技术复原了褪色的壁画,故宫用VR重现了消失的景观!科技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些被时间封存的美。
自然遗产:不该缺席的主角
尽管面临名字里加上了“自然”,但过去自然遗产在活动中常被忽视。今年情况有了改观:**那曲的“极地音乐会”在雪山草原间奏响,用音乐诠释自然之美;
江西则重点给人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果,把“瓷都”的工艺传承与青山绿水放在共同讲述。
要我说啊,些尝试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文化与自然从来不是割裂的。就像桂林山水养育了渔歌文化,武夷山的茶园滋养了茶艺传承。保护一座古建筑还有保护一片原始森林,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守护我们共同的生命记忆!
遗产保护背后的经济账
很少有人注意到;非遗实际上悄悄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全国当前有1.1万多个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 其中670个还是过去的脱贫县.这些工坊带动了120多万人就业增收。
在湖南非遗展销现场,你会发现那些精心制作的蓝印花布、油纸伞并不便宜!但一位带着孩子体验竹编的家长说得实在:“贵点也值得~这是买不到的手工温度。而且知道钱是直通进了手艺人的口袋,买得也踏实.”消费非遗产品成了一种有温度的经济行为,既保存了文化,又支撑了生活.
未来之路:人人都能参与的守护
在在这事儿说来话长~看2025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最令人动容的不是宏大的场面,而是普通人的参与:长沙大学生在非遗墙前的自拍...潮州街头小朋友举着草编螳螂的笑脸,沈阳故宫里观众伸手触摸古建模型的专注神情。
这些瞬间告诉咱们-文化遗产保护不该是专家关起门来做的事!
挑战依然存在。怎么办让非遗创新不失去本真?怎样平衡旅游开发跟生态保护?数字技术能多大程度还原文化遗产的灵魂?这些问题没有轻松答案;但至少今年各地活动给出了方向:在四川巴中专家与村民坐在共同介绍怎么保护家门口的石窟;
在浙江余姚,设计师与传统剪纸艺人合作开发新纹样;在云南,生态学家帮助非遗传承人寻找环保染料。
2025年6月14日已经过去,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可能藏在老街转角的手工作坊里~在乡村小学的非遗课堂上在年轻人刷到的短***里。只要还有人愿意停下脚步- 看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美好 听听山河岁月留下的声音;这份传承就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