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来历和传说有哪些 正月十五来历
人们经常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空气中飘着汤圆的甜香。这个被称为“元宵节”“上元节”或“灯节”的日子;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它的来历与传说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样有趣!
汉文帝的“平吕”纪念日
看传说中最具历史色彩的来历,与汉朝有关.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家族把持朝政,差点让江山改姓。直到周勃等老臣在正月十五这天平定“诸吕之乱”...
拥立刘恒为帝(也就是说汉文帝).文帝为庆祝太平,便将这天定为“与民同乐日” -要求家家挂彩灯、燃灯火。从此,正月十五成了举国欢庆的“闹元宵”开端...
天帝怒火下的智慧自救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充斥神话色彩:天帝因神鸟被误杀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百姓为自救,听从天帝女儿的密告,在正月十四至十六连点三夜灯火、燃放烟火!
当天帝俯视人间时只见一片火海红光,误以为计划成功便作罢。为纪念这场智谋脱险~挂灯笼、放烟火的习俗就此流传 -成了驱灾祈福的标记.
道教“三元说”的赐福日
在道教传统习俗正月十五被赋予更深层的含义。道教将一年分为“三元”-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分别由天官、地官、水官掌管...
其中“上元天官赐福”;百姓点灯既为敬奉天官;也祈求新年福泽绵长。这一说法自唐代起盛行,将元宵节与信仰紧密联结。
从驱虫火把到万盏花灯
若追溯更古老的源头,正月十五的雏形或与农耕文明相关。汉代百姓为驱赶田间虫兽,高举火把在乡野舞蹈祈祷;称为“火把节”。后来火把逐渐演变为精巧的彩灯,隋唐时推进为全城灯会...
至今在西南地区,仍保留着举芦柴火把跳舞的古俗,堪称灯火文化的“活化石”。
佛教点灯敬佛的礼仪演化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为元宵节增添了新内涵...汉明帝推崇佛法 得知印度有正月十五僧人点灯敬佛的仪式 便下令宫廷寺庙仿效,并鼓励百姓挂灯.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一宗教活动慢慢从中原扩散至全国由庄严礼仪演变为全民参与的灯火盛会...
习俗变迁:从一天狂欢到十日盛会
元宵节的节期同活动~随朝代更迭不断丰富:
你听我说 -代仅正月十五一天庆典;
唐代延长至三天长安城出现巨型灯轮、灯树,诗人苏味道笔下“火树银花合”的盛景便源于此;
宋代增至五天诞生了“猜灯谜”这一雅俗共赏的活动;
你别说,代更是从正月初八点灯到十七落灯,整整十天狂欢.
舌尖上的团圆密码
从你猜怎么着?元宵的习俗虽晚至宋代才成型- 却成了节日灵魂...南宋的“浮元子”(汤圆前身)以馅料裹糯米粉滚成,因煮熟后浮起得名!圆滚滚的外形标记阖家团圆,甜糯滋味寄托生活美满的愿景。有趣的是袁世凯曾因“元宵”谐音“袁消”而禁称此名;但民间照旧延续 足见其生命力。
灯笼下的我国式浪漫
元宵节也被称为古代“情人节”.平时难出门的女子。这天可借赏灯与心上人相会.辛弃疾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这种含蓄浪漫的写照。传统戏曲里,陈三跟五娘、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等爱情故事;也都发生在元宵灯火中。
为什么各位要继续挂起那盏灯?
为从汉文帝的宫廷庆典到百姓的万家灯火~从驱邪火把到诗意灯谜!正月十五的演变贯穿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基因。这些来历传说或许虚实交织。
但传递的核心从未改变:对平安的祈愿、对团圆的珍视、对春回大地的欢庆...
如今,当咱们在高楼霓虹中挂起一盏花灯、咬一口软糯的汤圆;参与的不仅如此是一个节日,更是在时间长河中接力传递独属于我国人的灯火记忆。
这份记忆提醒着各位:不管怎样时代怎样变迁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照亮年复一年的那束光。在这事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