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的来源 重阳节习俗的来历简介

时间:2025-09-18 来源:零八科易网

客观来讲,你知道吗?重阳节的诞生竟跟一场生死逃亡有关!相传东汉时期,瘟疫肆虐汝南,青年桓景拜师学艺后;在仙人指引下,于九月初九携家人登高山、佩茱萸囊、饮菊花酒,成功避过瘟魔之劫。从此,“登高避灾”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变成重阳节最鲜明的标志。

🏞️ 登高:从“避灾”到“辞青”的生命仪式

你听我说- 人登高可不只是看风景!《易经》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双阳相重,被视为充斥凶险的日子!咱们相信山神能驱邪,于是纷纷登山祈福.汉代宫廷记录中重阳登高已成固定活动,甚至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将在这一习俗带入民间。

看有趣的是登高还暗含农耕文明的智慧!重阳正值秋收结束。农民上山采集药材野果,称为“小秋收”。唐代诗人王维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在说实在的;插茱萸少一人” 更让登高成为思念的标记。而明清时期 -北京百姓最爱去五塔寺、天宁寺登塔远眺,连康熙皇帝都连续六年登景山赋诗!

重阳登高圣地演变史

朝代热门地点特色活动
汉唐无名高山/佛塔佩茱萸、饮菊酒
宋代开封仓王庙赏万株菊灯
明清北京五塔寺/景山烤肉分糕、题诗

🌿 茱萸:古人随身携带的“辟邪神器”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萸可不是普通植物!在古人眼中它是能驱散瘴气的“辟邪翁”。晋代《风土记》明确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避除恶气...”唐代女子甚至将茱萸籽装入丝绸袋。制成香囊佩于臂上儿童则直截了当插在发髻间。

就茱萸的药用价值更让它变成重阳必备。《本草纲目》记载其可“杀虫消毒、逐寒祛风”。陕西妇女会口含茱萸治心疼、福建人则用茱萸酿酒 -认为饮后全身温暖。这种植物在长江以北的山野随处可见 九月果实红艳如火;恰似为节日点燃的天然灯笼!

🌼 菊花酒:陶渊明带火的“长寿密码”

若论重阳顶流,非菊花莫属!魏晋时期、隐士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掀起全民赏菊风潮。宋代人给菊花起了个仙气名号-“延寿客”,还将它同茱萸共浸酒中称“服之消阳九之厄”...

从汉代宫廷秘制的菊花酒讲究到极致:采初开菊花茎叶,混入黍米酿制;整整窖藏一年才开封!《西京杂记》介绍此酒“令人长寿”的功效后,贵族争相效仿。

而北方民间更直白-山西姑娘们重阳夜登山归来、必摘野菊插鬓边:“回家避邪去咯!”

🍰 重阳糕:藏着母亲们的“小心机”

以你以为重阳糕只是点心?它暗含古人智慧!糕谐音“高”。替代登高之意。唐代母亲们清晨用糕轻点孩子额头...念叨“愿儿百事高”,九层糕塔顶的两只面羊,标记“重阳”吉祥。

重阳节习俗的来源

更有趣的是地域创意:福建人蒸九层米果祭祖,称“重阳登高”;陕北农家用新收糜子做糕;夜里登高时揣在怀里当干粮;而江浙人把糕剪成彩旗,插在屋檐招吉祥。

其实吧,块糕,承载着农耕家庭对丰收的感恩与对以后的日子的期许!

👵 从驱邪到敬老:一个节日的温情转身

当茱萸风俗在宋元后逐渐淡化,重阳节的核心悄然蜕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重阳节赋予新内涵-老人节!1989年官方确立九月九日为敬老日、登高活动成为银发族的健身盛会。

从说来也怪,一转变实际上早有伏笔。“九”是数字之极- 又谐音“久” 汉代曹丕就写道:“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当现代人携长辈登高望远 在菊香中为父母奉上一杯暖酒,两千年前的避灾仪式,终化作对生命长久的温暖礼赞.

每一片茱萸叶都诉说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块重阳糕都印刻着母亲指尖的温度。当各位在钢筋森林里遥望故乡 那些登高、佩萸、饮菊酒的古老仪式,早已将辟邪的祈愿升华为对生命自身的珍重。

或许未来的重阳节里、我们会用科技记录百岁老人的笑容~用城市森林的空中花园替代高山;但那份秋日里向上攀登的姿态 永远是大家对生命最赤诚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