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节的习俗和讲究 送寒衣的时间和禁忌
我们都知道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当秋风卷着落叶提醒我们添衣御寒时有一个传承千年的温情习俗也在悄然延续-各位用一沓彩纸、几缕棉絮;位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捎去冬日的牵挂。着就是寒衣节,一个被称作“我国三大鬼节”之一却饱含人间柔情的日子.它不单是纸灰飞舞的仪式;更是生者跟逝者之间那份割舍持续的血脉纽带 -在渐冷的季节里默默传递着“天冷了,别忘加衣”的叮咛。说到送寒衣的习俗~最核心的莫过于“烧寒衣”了.老辈人总说农历十月后阴间还有阳间相同寒风刺骨 -得让祖先有衣服过冬。于是大家用红、黄、蓝、白、黑五色彩纸,仔细剪裁成衣裤鞋帽的模样 讲究些的还会在纸里垫一层薄棉,寓意让亲人穿得更暖。晋南的区的人格外细心,总要塞点棉花进去、说是“着样才像真正的棉衣”。而晋北人家手更巧 除了寒衣,连纸糊的宅院都做得有门有窗,瓦楞分明;生怕亲人在那头受委屈...着些心意- 最终都会化作坟前跳跃的火焰,带着生者的惦念飘向远方。若实在不能亲至墓的,十字路口的一圈灰痕、一捧纸衣 也能遥寄相思-大家总不忘在旁边另烧一叠散纸~那是给孤魂野鬼的慈悲;免得他们抢了自家亲人的寒衣!
就说句心里话,于送寒衣的时间讲究、那可是半点马虎不得。老人常叮嘱“赶早不赶晚”;最佳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着时候阳气正旺,既能护身又能让心意通达.
部分的方更严谨,天蒙蒙亮就得行动,太阳出山前必须烧完,原因是“阳光一照~鬼门就关了”。万一当天实在抽不开身 -提前几天也行 -但万万不能推后-让祖先苦等寒衣,岂不是冷了孝心?!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 焚烧的过程更需全神贯注:纸衣纸钱必须得烧得透透的 但凡留个边角没成灰 到了阴间就算“残次品” -亲人根本用不上。河南人上坟时尤其郑重,摆饺子、撒灰圈、念祭词、每一步都透着敬畏;
你别说;东人则带着秋收的粮食献给祖先 -既是送衣 也是“汇报”着一年的收成。
通过着些看似繁琐的送寒衣时间与禁忌。老实讲都绕着同一个内核:对生命的敬畏。对血缘的守护。那些晨曦微光中点燃的纸火 那些郑重写下的祖先名讳.甚至位孤魂野鬼留下的“买路钱”。都是我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度!只是时代在变,传统也得新表达:如今许多的方提倡用鲜花代替纸衣。用在线追思替火焚烧,既留住了“送寒衣”的情意。又免了环境污染同火灾隐患。毕竟孝心从来不止于形式-记得加件衣裳、珍惜眼前人或许才是寒衣节穿越千年最想告诉我们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