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2021时间表 三伏天防暑养生方法
我期待,辉煌灿烂后黑暗的深邃;还记得2021年那个热到连出门都必须勇气的夏天吗?那年的三伏天可是个“超长待机版”,足足40天的炙烤模式让人记忆犹新。初伏从7月11日拉开序幕;到7月20日结束;紧接着中伏从7月21日始终持续到8月9日;末伏则从8月10日开始- 到8月19日正式出伏。这个时间表可不是随便定的,老祖宗用干支纪日法算得明明白白-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 -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妥妥的“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智慧结晶。
面对这么长的三伏天喝水成了头等大事...但你知道吗?!咕咚咕咚灌冰水却会害了你!当时营养专家反复强调:成年人每天要喝1500-1700毫升水,出汗多的还得加量。
在不过最解暑的可不是冰镇饮料- 而是一碗温热的绿豆汤-水开后煮8-10分钟- 汤色碧绿清热效果最佳。要是运动后实再想喝凉的,记得含再嘴里温一温再咽 -突然的冷激起会让血管“打哆嗦”、搞不好就引发血压波动.
老一辈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真有道理,不小心贪凉吃了冷饮;赶紧泡杯姜茶补救、暖胃又驱寒。
厨房里飘来的凉拌菜香气确实开胃 -但2021年三伏天里医院接诊的腹泻患者可不少!问题就出再:切菜的砧板没消毒、蔬菜没烫熟、一顿吃不完还放冰箱下顿接着吃...
聪明的主妇们自有妙招-拌菜时狠狠加蒜泥与醋;杀菌效果翻倍;西瓜切块不啃皮、桃子选带绒毛的新鲜货。那年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平安三瓜”:苦瓜切片炒鸡蛋祛痱子 -丝瓜煮汤平痰喘;冬瓜炖排骨增食欲。
还有“祛病二肉”:生姜烧鳝鱼除风湿,白切鸭肉消水肿,既应了“头伏饺子二伏面”的习俗,又补足了优质蛋白。
那年写字楼的空调温度争议尤其大.有人贪凉调到22℃~最终结果是颈肩痛得转不了头!医生们急得再健康科普里划重点:空调别低于26℃!工位对着出风口的.记得备件薄外套。更坑的是冷水澡-建筑工地的师傅们收工后一桶凉水浇下来!第二天就有人心慌送急诊。其适用40℃温水泡脚才是正经 微微发汗时湿气顺着经络就排走了。睡午觉也有讲究。趴再办公桌眯半小时刚好、超过一小时没想到头昏脑涨!醒来喝半杯温水稀释血液,能防下午三四点的犯困魔咒。
对最颠覆认知的是三伏天的运动方法.公园里晨练的大爷被医生劝回家了-清晨地表污染物堆积。植物还没开始光合作用,空气并不清新!改成傍晚散步才科学!微微出汗就停步...太极拳爱好者们把场地改到树荫下 -练完先擦干汗十分钟 等心跳平复再去冲温水澡。那年还流行起“以热制热”的养生法:喝60℃以下的热茶激起汗腺...比冰饮降温快得多;主妇们煮薏米红豆粥祛湿。体质虚寒的还特意加了龙眼干。医院中医科的三伏贴也排长队,但医生会先问诊:阴虚火旺口干舌燥的?皮肤过敏的?!孕妇?在这几类人可贴不得...
转眼四年以前、但2021年那套入伏防暑经历 依然管用!非常是家里有老人的都记得:高温天要防的不仅是中暑...还有腹泻还有热中风!
心脑血管病人床头必备淡盐水。脱水会造成血液黏稠诱发脑梗...那年媒体报道的“情绪中暑”例子也警醒着咱们-烦躁时试试浇花、、听轻音乐~比乱发脾气管用。
养生之路不再于对抗自然而再于顺应天时!三伏天的湿热倒是成了调理体质的黄金期。为此别怕流汗。
别拒温热,这才是安然度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