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涵江区的风俗 来宾七月十五风俗

时间:2025-09-15 来源:零八科易网

看一到农历七月半,走在涵江的老街巷里,总能闻到阵阵不相同的草木灰香气- 那是家家户户忙着用干稻草烧灰滤"金水",准备蒸出一笼笼金灿灿的金粿呢。这时候要是去广西来宾的朋友家做客,厨房里准飘着鸭肉的香味;院子里早就支起了待客的大圆桌-两地的七月半风俗- 一个像精致的手工册页 -一个像热闹的民俗长卷,把祭祖这件事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温度。

在涵江~整个七月半过的像场精心编排的仪式剧。从初九初十"金水滴滴"熬碱水开始,十一十二在这两天可是重头戏,主妇们把滤好的金水与糯米浆拌匀上笼 -蒸出来的金粿色泽亮如琥珀,软糯的连刀都切不了,的用棉线细细地勒成小块.

你猜怎么着?时候厅堂里香案早已布置停当,"公妈龛"里祖先牌位被请出来,配上新蒸的金粿、薄荷糕- 在这叫"接公妈"-把祖宗先请回家小住几日。

你别说,有人情味的可能要数十三、十四的"送纸"了。娘家父母过世的出嫁女儿,这天的领着丈夫孩子;担着猪蹄、金粿与薄荷糕回娘家。进门哭奠过后~娘家人会回赠红灯笼、十个碗,还有给婴儿坐的"车椅轿",让女儿挑回去,在这"挑来挑去"的场面- 既透着对逝者的追念;又藏着对生者"添丁添福"的祈愿。

我跟你讲,到了正日子十五、旅居外地的子孙纷纷赶回;全家老小齐聚厅堂正式"祭公妈"。这时候你若是路过涵江人家,常能听到老人念叨"七月半,公妈热";既说在这暑气未消的天气,也暗喻焚化纸钱时火焰升腾的热浪!

海边村落更会在夜晚漂起星星点点的水灯,白纸折的小船载着烛光顺水流去;恍若银河落人间.

七月十五涵江区的风俗

从而千里范围外的广西来宾,七月半过的像场始终三天的温情盛宴。七月初八刚过家家就开始"接祖"-在神龛前日日奉茶供饭。直到十四清早,全家人天未亮就齐齐聚在供桌前...祭品摆的满满当当。不相同讲究的是必有一只肥鸭 -按老人的说法;七月半的鸭子最是肥美。既能飨祖先~又能镇住游荡的孤魂.最格外的是来宾人把中元节过成了"团圆节"。尤其看重活人的相聚.从十四开始连摆三天宴席,邻里亲朋轮着请,谁家客人多。主人家脸上就特别有光.磨面蒸馍的、做芝麻糖的。往往提前一周就忙活起来、厨房里蒸汽氤氲着欢声笑语,倒把"鬼节"的阴郁驱散了大半!在靠近河岸的乡镇...还有"泼水饭"的旧俗-夜幕初临时在家门口洒些饭食!让无主孤魂也享顿饱饭;黄姚古镇则把祭祀变成水上艺术:年轻人推着两米高的彩纸屋下水。后面拖着几十米长的柚子灯队,每个柚子上插着摇曳的蜡烛。沿着河道缓缓巡游.烛光映着水波 -恍如一条流动的光带;把大家对自然的敬畏跟对先人的追思都融进了粼粼水色里。

你看同样是七月十五涵江区的风俗讲究层层递进的仪式感。从制备金粿的特殊工艺到"接公妈"的时辰规矩。处处透着莆仙文化特有的细腻;

而来宾七月十五风俗则像打开了一坛陈酿-用三日宴席的暖意调和了祭祀的庄重- 借全鸭宴的热闹延续着壮家"团聚节"的古老基因。当涵江的女儿正把盛着金粿的竹筐系上扁担准备"送纸".

看想起来真是- 宾的灶台上刚揭盖的荷叶蒸鸭正香气扑鼻;当莆仙沿海的水灯随潮水漂向深海。黄姚的柚子灯还在河湾里流转生辉。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仪式,早超越了单纯的祭祖,成了当地人确认文化身份的精神坐标。

说实在的;今涵江的老街坊们依然坚持用古法滤金水蒸粿- 年轻人录下过程发到网上意外引来外地人追着问"能网购吗";来宾的农家乐把中元宴做成特色 -城里人专程开车来吃"七月半全鸭席"!

老习俗的新活法- 可能就藏在在这柴米油盐的坚守跟创新里-毕竟让金粿的草木香继续飘在巷口,让柚子灯的烛光年年点亮河面,才是对"我们从哪里来"最温暖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