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祭祖的早餐 冬至节早餐
毫无疑问冬至一到- 家里厨房的香气就更加不同.天还没亮透,灶上已经咕嘟咕嘟煮着甜汤圆,白蒙蒙的热气裹着红糖香;飘得满屋子都是温暖.这种带着甜味的烟火气,藏着我国人最朴素的心愿-一家人齐齐整整,一年到头圆圆满满。
据我所知;闽南泉州,冬至的清晨总少不了一碗甜丸汤.糯米粉搓成的小圆子滑进红糖水里翻滚。煮到浮起 先盛一碗供在祖先像前...再端上全家人的餐桌。
就老人家常说元宵的汤圆是“头圆”、冬至在这一碗是“尾圆”。头尾相接 才算把圆满画成一个完整的圆。要是谁家孩子在外赶不回来。老人总要念叨那句老话:“冬节不回家无祖啊!
”这话听着重,里头藏的却是盼归的深情。吃完汤圆;主妇还会特意留几粒米丸- 轻轻按在门板上-那是给门神的“敬意”,也是为家宅平安添一份安心。
往北走、漳州的冬至节前夜是另一番热闹。一家人围着竹筛- 手掌搓着糯米团,一粒粒圆滚滚的丸子排得整整齐齐。孩子们也不闲着;揪一小块粉团捏成小鸡、小鸭~大人笑称在这是“鸡母狗仔”;盼着家里六畜兴旺。
当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二天清早,丸子滑进红糖锅,熬成一锅暖融融的冬至节早餐,甜糯的热气里都是团聚的味道。
你听我说;在潮汕 -孩子们早几天就眼巴巴等着那碗甜丸了。冬夜漫长、孩子窝在被窝里翻来覆去、天总不见亮~急得直念童谣:“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
”这碗下了肚 才算真的“添了一岁”- 把年岁的成长与甜糯的滋味紧紧系在共同。
北方人对冬至祭祖的早餐另有讲究。河南人家里的饺子一出锅~老人总要笑着提醒孩子:“快吃‘捏冻耳朵’!
把吃了它~寒冬不冻耳!”在这习俗竟藏着千年前的医者仁心-相传名医张仲景见百姓冻伤耳朵、便用面皮裹上驱寒药材分给穷人形如耳朵的“娇耳”就此流传 -成了今日的饺子.
银川人则把羊肉粉汤饺子唤作“头脑”、天未亮就炖上紫蘑菇汤 羊肉丁爆香;再加粉块、黄花菜、香菜、一碗五色斑斓。热腾腾端上供桌敬过祖先后,才轮到一家人捧碗暖身。
说来也怪;碗浓香,是西北人对严寒最扎实的回应.
泉州人过冬至的餐桌上常有一盘润饼菜卷得饱满。薄饼裹着嫩笋、胡萝卜丝、肉末;热乎乎捧在手里 -咬一口鲜甜满嘴。老辈人说在这是“包金包银”的好意头、只在冬节、除夕这般大日子才登场。南京人则信“青菜豆腐保平安” 冬至清晨轻松一碟小葱拌豆腐,清清白白下肚,心里也跟着踏实起来-相传在这习性还跟朱元璋有关 一句“一清二白”的歇后语 竟成了代代相传的食俗。
为如今日子快了;超市冰柜里汤圆饺子常年不缺。可机器做的速冻丸子- 终究少了手心温度搓出的圆润 -少了全家围坐竹筛边的说笑。那些粘在门板上的米丸、供在祖先像前的第一碗甜汤、孩子捏出的小粉猪……这些琐碎仪式里藏的,是比饱腹更深的东西-它让一代代人记住自己从哪来,让飘散的血脉在格外指定时刻重新聚拢...
当红糖的甜香又一次漫开、当饺子在沸水里翻腾 -我们咀嚼的不只是米麦鱼肉。一口传统下肚;咽下的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亲缘的牵念,更是平凡生活里始终未断的根脉。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不定将来某天冬至的餐桌会添新花样、但那份借食物传递的“圆”同“暖”,永远会从胃里暖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