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正月初二风俗有哪些 温州人正月的习俗有哪些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正月初二的清晨,温州街巷还弥漫着除夕的烟火气,嫁出去的女儿们已提着双数礼品走向娘家.女婿们紧随其后,手里沉甸甸的纸蓬包里塞满了桂圆、红糖同松糕-在这不仅是是礼节,更是“好事成双”的彩头.老丈人早在门口张望,那句“囡啊;走归吃饭!”瞬间融化了旧年冬日的寒意!
你猜怎么着?一天的团圆饭桌,芥菜炒年糕与酱油肉是主角...母亲把女儿带回的糖果分给街坊四邻,笑声中飘着家常话:“今年店里生意旺不旺?
细儿期末考第几名?!”而女婿给岳父敬酒的酒杯刚空...又立刻被斟满-在温州、初二这顿午饭的暖意!
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以焐热一整年的亲情。
初二回门:丈母娘家的“姑爷节”
在传统温州,除夕跟初一的女儿缺席曾被视为禁忌。老辈人相信:“老祖宗若见外人在家;便不肯进门赐福”,而嫁出去的女儿被比作“泼出去的水”,初一露面会“吃穷娘家”.
于是女儿们除夕前返乡 偏要等到初二清早~才敢跨进娘家门坎!
如今虽无此忧,习俗却沉淀成默契。女婿此行肩负重任:礼品必成双-两盒茶叶、四斤猪肉、六封红包 连装压岁钱的红色纸蓬包也需叠得方正。岳家回礼时定要塞进瓯柑与长糕,寓意“甘甜绵长”。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热闹属全家福时刻.三代人挤在院落里,儿孙举着鲤鱼灯讨彩头,老人端坐中心地方...快门按下时那句“新年赚大钿!”的祝福,跟相纸上的笑容共同成了传家宝!
正月序曲:从爆竹声到拜年忙
温州人的年味,从腊月便弥漫开来。
除夕分岁酒:不论何时贫富。十盏朱砂红碗必上桌。鸭舌叫“赚头”。
黄鱼称“结余”,就连高脚碗叠放也暗喻“步步高升”.孩童偷夹红枣被筷子敲手- 老人笑骂:“吃了才聪明!
”
初一开门炮:子时未至。街巷已铺满红屑...谁家爆竹最响最长。便是“拔得年运头筹”。
这天只穿新衣吃素斋。连扫帚都要藏起-扫走一粒灰...怕漏掉一勺金!
对初二起,拜年潮涌向全城。纸蓬包在杂货店堆成小山;伙计连夜包红包换一碗芥菜年糕当宵夜...走亲路线也有讲究:先娘舅、再姑丈,末了才是老友。若忘带礼品,一句“明年补双份!”也能化解尴尬。
二月二龙抬头:芥菜香里的春之祭
说来也怪、过元宵,温州人又为二月初二忙碌起来...天微亮时五马街的锅灶已蒸汽升腾...三乐亭义工将香菇、虾皮、五花肉倒入大锅,碧绿芥菜翻飞间- 千份芥菜饭香漫街巷。老人端碗念叨:“二月二不吃这口 -烂头烂脚生疥疮!”
在这习俗藏着生存智慧:芥菜维生素C防皮肤病。龙抬头日吃它“压百虫”.乾隆下江南的传说虽有趣!但《瑞安县志》早记下更朴实的理由:“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
把说句心里话,一日~会昌湖的龙舟击鼓醒龙。洒水仪式后,龙头点睛,百桨破水...少年们在龙舟博物馆触摸百年前雕花舵柄,而东瓯王庙前的拦街福正热闹:鼓词声里舞龙翻飞;道士持角螺驱虫祈福 老工匠教孩子剪“龙鳞灯”-新老温州人在荠菜香中接住了瓯越千年春信。
当老习俗撞上新日子
如今除夕夜;娘家饭桌也常见女儿身影。年轻夫妻轮换两家过年***拜年成了“电子纸蓬包”。但初二的核心从未改变:93岁的阿婆仍盯着时钟,等儿孙那声“阿嬷”;龙湾侨乡的越洋包裹里,真空芥菜饭贴着“二月二必食”标签。
说真的;区食堂在龙抬头日推出低盐芥菜饭,学生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炒“五行饭”-青芥菜、黄肉丝、黑香菇、红虾米、白米饭.
据我所知 -年轻人笑问:“能加芝士吗?”老师傅摆手:“你先吃原味!”转身可是嘀咕:“明年试试看?
据我所知- 州正月习俗一览表
时间 | 活动 | 特色 | 寓意 |
---|---|---|---|
除夕 | 分岁酒 | 十盏朱砂红碗盛鸭舌、黄鱼 | 十全十美;年年有余 |
正月初一 | 开门炮 | 穿红衣放爆竹 禁扫地 | 迎福避灾 |
正月初二 | 回娘家 | 女婿携双数礼品;全家合影 | 骨肉团圆 |
二月初二 | 芥菜饭/拦街福 | 社区分食芥菜饭~龙舟醒龙仪式 | 压虫祈福 |
通过瓯江潮水年复一年冲刷着码头石阶、就像这些习俗冲刷着温州人的记忆!当留学生把芥菜饭照片发在INS标注“温州人DNA”。
当龙舟少年在国际赛事举起奖杯-老传统的根系。早已蔓延出比我们想象更远的枝条。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不定某天社区食堂的芥菜饭真会多一勺芝士。但阿婆们仍会盯着灶火说:“菜梗切细点才入味!”这方水土的春节啊.
形式可变;情味难移.毕竟让人眼眶发热的.从来不是习俗自身、而是递来那碗饭时说的一句:“趁热吃- 走归的路辛苦吧?
”.欢迎交流你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