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的习俗的来历 正月初五的来历和习俗
你会有什么反应?正月初五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破五”,这个称呼背后藏着古人最朴素的愿望-打破束缚!从除夕到初四;民间堆满了各种禁忌: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 甚至说话都得字字斟酌 生怕触了霉头。熬到初五这天咱们终于能长舒一口气;痛痛快快把这些规矩“破”掉,生活重新回到自在的轨道。这种“破”不是损坏,而是破旧立新、好比推开一扇窗~让新鲜空气涌进来 -给年节画上一道分水岭。
说真的;于“破五”的来历,有个活灵活现的传说在民间口耳相传。据说姜子牙封神时把他那位嫌贫爱富的妻子封为“穷神”,还立下规矩让她“逢破意思是归”。
老百姓谁不讨厌穷神上门?于是特意把正月初五定为“破”她的日子.放鞭炮赶她走- 巴不得她赶紧带着穷气消失!在这故事哪怕带着戏谑。
为反而实实在在道出了大家对富裕生活的渴求。另一层深意藏在谐音里。“破五”谐音“破吾”。暗示着破除自身陋习。古人在这天不独打扫屋子!
更反思自己:是不是懒惰了?是不是脾气太躁?!像给心灵来场大扫除、带着焕然一新的自己踏入新春!
迎财神:爆竹声中接福运
若问初五最热闹的场面是啥十个里有九个会答:迎财神!民间笃信这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格外商人家庭,仪式半点不敢马虎。初四夜里就忙活开了:八仙桌抬到当院。摆上金灿灿的羊头标记“吉祥”,肥美的鲤鱼寓意“年年有余”,糕饼蜜果垒成小山 -香烛火光映得人脸发亮。
零时钟响一敲,千家万户骤然沸腾!大门窗户哗啦敞开,鞭炮从街头炸到巷尾,红纸屑漫天飞溅如雨。我们踮脚张望,就像真能看到财神踏着烟火降临...
更讲究的商家还会“抢路头”-初四刚入夜就摆供品,争当第一个接财神的,生怕迟一步就被别家抢了财运!清代蔡云写得好:“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 -隔夜匆匆抱路头。”在这场面,活脱脱是古人版“抢第一次发”!
对有趣的是财神还有“分工”。文财神比干主管正道生财,武财神关公赵公明护佑商贾平安,五路财神则覆盖东西南北中全方位财路。迎哪位?!
全看自家心愿...祭拜后全家人围坐吃“路头酒” 畅聊新年计划~酒香混着希望- 能始终飘到天亮。
送穷神:扫除晦气迎新程
迎财神是“接”,送穷神则是“扔” -这一接一扔间,年节才算圆满。从初一到初四攒的垃圾,被老百姓戏称为“福气”;倒掉会破财?忍到初五黎明 终于能甩开扫帚大干一场!
垃圾堆里夹着瓜子壳、残烛灰,还有剪掉的指甲头发、统统被视作“穷根”,扫得一点不剩.
当说实在的- 隆重的仪式是“赶五穷”。天蒙蒙亮就听见主妇们吆喝起来 举着苕帚从屋角炕沿一路往外扫,小娃儿捂着耳朵躲门后;男主人抓着竹竿挂鞭炮~噼里啪啦从里屋炸到大门外。
嘴里还念念有词:“穷鬼走!福气来!”所谓五穷,指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把人生每一个不如意打包踢出门。唐代韩愈曾写《送穷文》细数在这五类烦恼、古人深信初五送穷后- 往后一年都能远离困厄.
扫完地,垃圾堆点火烧掉~看青烟袅袅飘走,心头也像卸下块大石。
咬破困阻:饺子里的巧思
北方初五的厨房;准是叮叮当当剁馅儿声此起彼伏.这天吃饺子不叫“吃”...叫“捏小人嘴”!主妇们揪剂子擀皮儿.手指沿着饺子边细细捏紧,每道褶子都像封住一条谗言。菜板剁得震天响,邻居听了会心一笑:这家正剁“小人”呢 盼着耳根清净、贵人相助。
不瞒你说,有些地方包“老鼠饺子”,把边儿卷成花纹状!老话讲“鼠咬天开” -老鼠啃破混沌带来光明;饺子形似鼠嘴;咬破它标记打破年节的拘束。馅儿里常塞、红枣或糖块 咬到钱币预兆财源滚滚;尝到甜头寓意生活美满。一口热饺下肚,暖了肠胃也讨了吉利,难怪在这习俗传遍大江南北!
开市纳财:商家的新年第一锣
对生意人来说初五比除夕还紧要!关张四天的铺面拂去防尘布!掌柜亲自给招幌披上红绸- 伙计搬出半人高的鞭炮卷。吉时一到。锣声哐哐震街,爆竹炸得地皮发颤,围观人群喝彩不断-在这叫“崩穷气,迎财神”。
清嘉录》记载清代商家“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争先恐后开市图个“利市”...头单生意哪怕只成交针头线脑;也要用红纸包钱讨彩头~预示全年红火。
更有趣的是“换元宝”,掌柜带铜钱到财神庙换镀金小元宝,捧回来供在账房,就像真能孵出金蛋来!
从南北开市习俗各显神通:北方店主多祭武财神关公!南方偏爱五路财神像;闽粤商人开市前必互赠金桔。江南则流行用鲤鱼祭拜后放生。可无论形式怎么变,核心都是人心向“赢”-赢得口碑,更赢得好彩头!
地域万象:初五习俗大区别
地域 | 迎财神特色 | 送穷方式 | 饮食习俗 | 开市仪式 |
---|---|---|---|---|
北方地区 | 初五凌晨放“开门炮” | 黎明扫垃圾称“送穷土” | 必吃“小人饺” | 商铺挂红绸、祭关公 |
江浙沪 | 初四夜“抢路头” | 垃圾包红纸称“送穷包” | 年糕汤团喻“登高” | 舞龙队巡店讨红包 |
闽粤沿海 | 渔船挂财神幡 | 海边焚纸船“送穷出海” | 发菜蚝豉煲“发财好事” | 派“利是”内含金桔 |
西南地区 | 庙会抬财神巡游 | 茅草扎船“穷船离岸” | 五辛盘驱秽 | 开市首单半价 |
比如在山西,初五的垃圾必须得用红纸裹严实再扔。叫“封穷口”;广东人则把垃圾堆船形筐里送到河边。点火时喊“一路顺风”。饮食上苏州人捧一碗桂花糖年糕- 标记“年年高升”~福建人必吃发菜蚝豉煲,谐音“发财好市”!
这些细节恰似万花筒;转出我国年俗的斑斓多姿!
古今流变:传统习俗的生命力
千年时光淘洗,破五习俗也悄然“破旧立新”。唐宋时期送穷要扎草人扔河;明清商户开市前拜五路神牌位、民国流行财神庙“换元宝”!
而今天年轻人把“剁小人”饺子拍成短***,电子鞭炮替代烟尘,微信红包秒杀路头酒-形式在变~但祈福的内核始终鲜活。
以说句心里话、得深究的是习俗背后的心理密码。初五仪式实质是场集体心理疗愈:垃圾喻指旧年积压的焦虑;焚香放炮宣泄压力,包饺子捏合家庭情感 开市锣鼓则释放对新赛道的渴望。
这种仪式感- 恰如给生活按下重启键!
承古融今: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就当越来越多人感慨“年味淡了”;破五习俗反成凝聚情感的锚点。家族扫除分工协作,孩子学着包歪歪扭扭的饺子 -年轻人学习财神故事当段子讲-这些鲜活的参与,让传统不再是纸上的老规矩;而变成可触摸的生活温度。
前景研究或可深挖习俗的社区功能:北方村庄集体送穷怎么办增进邻里协作?南方商会开市仪式怎样构建商誉网络?!而心理学视角或许能说明:为何仪式感越强的家庭,年节满意度越高?
这些课题,正是打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钥匙。
说到底,正月初五早已超越轻松的年俗节点。它教会大家在辞旧迎新间平衡传承与创新,用一场场热气腾腾的仪式- 确认自己始终向往美好、始终有勇气打破困局。这份心意;才是破五穿越千年的真正密码!在这事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