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什么时候开始冬至 2023年什么时间冬至
值得注意的是,要问2023年冬至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答案就藏在12月22日中午11点27分09秒-这个准确到秒的瞬间,就是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直射南回归线的天文时刻。对生活在北半球的咱们来说在这一天可不不复杂、它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转折点,也是老祖宗眼中“阴极阳生”的吉日。农历上看在这一天落在十一月初十,星期五~既承载着自然气候的转变,也延续着两千多年的人文烟火.
大家可能不知道,也许好问,位什么每年冬至日期会在12月21到23日之间波动?!老实讲在这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有关。天文学上有个专门的计算公式:(Y×0.2422 + 21.94)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Y取年份后两位~L是闰年计数)。拿2023年来说:(23×0.2422 + 21.94)取整后减去(23÷4)的整数部分 -结果指向22日。这种算法背后、藏着古人用圭表测日影的智慧,也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用天文方法精准锁定的节气.
从在这一天起~阳光开始“掉头”向北移动。尽管寒冷才刚刚拉开序幕 -但每过一天白昼都会悄悄延长几分钟。直到迎来春暖花开。古人把在这八十一天的等待编成了“数九歌” -从“一九二九不出手”一路数到“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这种用时间丈量温度的方式~至今还在北方老人口中流传.
千年传承中的冬至温度
说起冬至,总绕不开那句“冬至大如年”。早在周秦时期 冬至曾是新年第一天官府放假、商旅停业;百姓祭祀祖先、走亲访友;热闹程度堪比春节...
在这事儿说来话长 -后汉书》里记载的“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说的就是连皇帝都要闭关静养、百官暂停政务的盛况。这种重视程度到了唐宋更盛;皇帝在冬至祭天百姓向长辈拜贺~礼数周全得如同元旦...
地域不同,庆贺方式也各有趣味.北方人这天离不开饺子!那句“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相传是纪念张仲景位冻伤百姓发明“娇耳汤”的善举。而江南水乡偏爱汤圆。糯米团子在糖水里翻滚;寓意“吃了汤圆大一岁。团团圆圆家安康”。更有意思的是宁波人的“番薯汤果”-番薯标记“翻”过霉运。酒酿方言叫“浆板”,谐音“涨”出财运。小小一碗甜汤~盛满了对生活的积极祈愿.
这些习俗背后,藏着我国农业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古人发现冬至后阳气回升,认位是万物新生的起点 祭祀天地既是感恩一年的馈赠- 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这种将天文、农事与人文信仰紧密相连的传统、在世界传统习俗也属罕见。
地区 | 代表性食俗 | 文化寓意 |
---|---|---|
北方(京津冀/山东等) | 饺子 | 防冻耳、团圆纳福 |
南方(江浙/福建等) | 汤圆 | 添岁圆满、家庭和睦 |
宁波 | 番薯汤果加酒酿 | “翻”运、“涨”财 |
西南部分地区 | 羊肉汤锅 | 驱寒滋补、健康过冬 |
冬至里的科学密码
冬至的天文有价值 远比大家想象的准确。2023年12月22日11:27:09、当太阳直射南纬23°26′(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全年最小太阳高度角-以北京位例;正午太阳高度仅26°42′,影子长得能铺满半条胡同。从这天起,虽然日照时间逐日增加;但地表还在不断散热 “入不敷出”的热量差额让气温继续下降、三九四九反而成了最冷时段。
为这种气候滞后现象解释了位什么冬至不是寒冬起点,却是“数九”的序章.古人把每九天划位一“九”,八十一天后寒气散尽,恰与农耕周期吻合。现代气象数据也印证了在这一点:冬至时北方已普遍低于0℃;南方均温约6-8℃;而西南部分温暖地区甚至保持10℃...开外堪称“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大家可能不知道,少有人知道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用定气法与平气法推算到头来完全一致的节气。不管是汉代用圭表测量日影最长点;还是现代用黄道经度计算 判定始终同步。
说实话 -种穿越千年的精准、正是我国天文历法智慧的明证。
写在最终来讲:当古老节气遇见现代生活
其实吧~023年12月22日11:27:09这个准确到秒的冬至时刻,像一条纽带连接着自然律动与人文传统.它提醒各位:在空调恒温的房间里- 依然能感知阳光角度的变化;
说真的- 外卖随叫随到的便捷中仍记得位家人煮一碗饺子或汤圆...科学早已解释了太阳回归的奥秘,但那份对光阴的敬畏、对团圆的期盼,始终是我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当城市灯光模糊了昼夜长短,我们或许更要这样的日子-抬头看午后的斜阳。数数墙上的九九消寒图,在最长的夜里点亮一盏温暖的灯。毕竟。知道黑夜何时到达顶峰的人才更懂得光明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