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周记 写一篇端午节的经历周记

时间:2025-09-10 21:32:35 来源:零八科易网

人生,总有那么大段的时光,清晨六点,厨房飘来第一缕粽香时我就知道端午到了.锅里的水咕嘟作响;混着竹叶的清香从门缝钻进来,勾得人睡不着。奶奶早就坐在院子里包粽子了;深绿的粽叶在她手里翻飞,像变魔术似的裹出一个个三角小包袱。我搬个小板凳挨着她坐下,手指刚碰到冰凉的糯米就被拍开:“急什么?先听我说说在这端午的老规矩-你当古人吃粽子真是为了解馋呐?”想知道更多写一篇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周记 写一篇端午节的经历周记内容,就来一起查看吧。

她抽出一片粽叶对着阳光比划:“老辈子人讲,五月是‘毒月’;蛇虫鼠蚁全跑出来作怪。你看在这粽叶上的纹路、天然带着驱邪的灵气。”说着抓起一把糯米;“屈原投江那会儿,百姓怕鱼啃他的身子~这才往里塞米团子。

说句心里话,今倒好,你们这群小馋猫光惦记着里头的蛋黄肉!”蒸笼升起白雾时她手腕上的五彩绳若隐若现,那是昨夜用青红白黑黄五色丝线拧成的。

老人家总说在这绳子沾了端午第一滴露水,能拴住整年的平安。

为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午的江边早被太阳烤得发烫;却挡不住潮水般涌来的人群.我挤在堤岸的石栏边~看着二十条龙舟在江面排开.每条船上鼓手都挺直腰板,红绸带扎在额前飘得像团火。

突然三声炮响 -龙头猛地昂起- 几十支桨在同时劈开水面...“嗬嘿!嗬嘿!”的号子声撞在 山崖上又弹回来 -震得人胸口发麻.穿黄衫的船队刚抢前半米~瞬间被蓝衫队反超;船头激起的银浪里 恍惚闪过两千年前楚人划着独木舟寻找屈原的焦急模样。

写一篇有有关端午节的来历的周记

当冠军船队举起奖杯时爷爷正往门楣插艾草。带露水的草叶散发着辛烈香气。他特意留出三支长的挂在我床头:“老法子最管用。比你那驱蚊液强...

”转身又端出雄黄酒- 用毛笔蘸着在我眉心画王字。金黄的酒液顺着鼻梁往下流 他忽然叹气:“那年发洪水- 村里人就是揣着雄黄粉蹚水救人邪乎得很 毒蛇见了都绕道走。

我跟你讲,

要我说啊;饭的八仙桌成了粽子山!豆沙粽用红线扎,咸肉粽系白绳;还有四角包着枧水的碱粽。我拆开个灰扑扑的竹筒粽,爷爷眼睛一亮:“在这可是古法!

屈原那会儿没粽叶 -就用竹筒装米烤.”他敲开筒底的焦壳~糯香混着竹香漫出来;似乎打开了时光的秘匣。

月光爬上窗棂时全家围坐听爷爷讲古。他展开泛黄的《楚辞》,念到“长太息以掩涕兮”时声音发颤。奶奶递来剥好的枧水粽~金黄的糯米在瓷碟里微微颤动- 像沉在汨罗江底的月光。“屈大夫哪是为自己哭啊?”爷爷指着书页,“他哭的是战火里的百姓 哭的是破碎的山河!”窗外的艾草影投在书卷上恍惚化作三闾大夫的峨冠博带!

在夜深人静后;我摩挲着手腕上褪色的五彩绳。奶奶说等雨季来了要剪断扔进河里,让河水带走晦气。此刻它却像条温暖的河、从战国楚地的江畔流淌至今,裹挟着艾草的苦香、龙舟的鼓点、屈原的叹息 -在我脉搏上打了个解不开的结。或许在这就是端午最深的隐喻-用一根丝绳串起千年风雨,在粽叶的包裹中窖族的血脉,任时代浪潮冲刷,总能捧出历久弥新的家国醇酿.

各地端午习俗对比

地域特色习俗文化符号
湖北秭归公祭屈原、骚坛诗会稻穗、艾虎
浙江嘉兴伍子胥祭祀、子胥糕五色船幡
岭南地区龙舟竞渡、午时取水龙形鼓架
黄河流域佩艾虎、雄黄画额菖蒲剑

当城市里的端午被简化为三天假期。乡野间的习俗不过像老树新枝般鲜活生长。西塞山下的神舟会仍在延续四十日的祭祀...黄石匠人扎的纸龙舟里,依然放着祛除瘟疫的木符;

据我所知,兴河埠头的老我们。还会在端午黎明采沾露的菖蒲熬汤。这些看似陈旧的仪式。实则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用草木的芬芳抵御病毒、用龙舟的号子提振精神。

你猜怎么着?粽子的黏糯凝聚家族!在疫情尚未远去的年月重新凝视端午这个千年卫生防疫节.说不定能让漂泊的现代人找到安顿身心的秘方...

对深夜整理五彩绳时忽然懂得:端午从来不只是纪念某个人的丰碑,而是整个民族在时间长河里共同写就的生存日记。那些沉甸甸的粽子里裹着的不只是糯米,还有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守护、对家国的赤诚。当各位在钢筋森林里复刻古老的仪式~或许正是不自觉地寻找文化基因里的密码-就像奶奶包粽子时总要多捏个尖角- 她说这样才“有正气” 在这棱角分明的坚持、何尝不是屈原留在所有的...都我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印记?!你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