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在哪一个节气 夏至是属于第几个节气
春去冬来春又回,“日长长到夏至 -日短短到冬至。”这句农谚道出了夏至在时间流转中的独特地位-它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标志着盛夏的正式登场。
一、夏至的天文密码:太阳的北行终点
从说实话,至交节于每年6月21日或22日(2025年为6月21日10时42分),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甚至能出现“立竿不见影”的奇观。
为古人以“日北至,日长之至”命名夏至~因其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此后阳光南移,白昼渐短,故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生动比喻。
二、第十个节气的由来:节气序列中的盛夏坐标
你猜怎么着?十四节气以黄经角度划分,每15°为一个节气。夏至对应太阳到达黄经90°,其序列位置如下:
二十四节气完整时序表
季节 | 节气名称 | 序号 | 黄经度数 | 时间范围 |
---|---|---|---|---|
春季 | 立春 | 1 | 315° | 2月3-5日 |
雨水 | 2 | 330° | 2月18-20日 | |
惊蛰 | 3 | 345° | 3月5-7日 | |
春分 | 4 | 0° | 3月20-22日 | |
清明 | 5 | 15° | 4月4-6日 | |
谷雨 | 6 | 30° | 4月19-21日 | |
夏季 | 立夏 | 7 | 45° | 5月5-7日 |
小满 | 8 | 60° | 5月20-22日 | |
芒种 | 9 | 75° | 6月5-7日 | |
夏至 | 10 | 90° | 6月21-22日 | |
小暑 | 11 | 105° | 7月6-8日 | |
大暑 | 12 | 120° | 7月22-24日 |
从立春起始的第十站;夏至稳居年中分水岭- 成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开启一年最炎热的三伏阶段!
三、为何是“第十”?节气为你的科学逻辑
对古人以土圭测日影定节气 -夏至因日影最短、最易观测 -成为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按太阳运行周期均分,夏至恰位于年循环的黄金中点:
1.数学对称性:从冬至(黄经270°)到夏至(90°) -正好相隔180°,发展成寒暑两极的完美平衡.
2.农时坐标有价值 :夏至时农作物进入关键生长期...如福建农谚“夏至不锄根边草,似乎养下毒蛇咬”,重视此时田间管理的紧迫性。
3.气候分界线:古人以夏至预测旱涝。如北方谚语“夏至三朝雾 陂塘变成路”,警示雾天或许预示干旱!
四、夏至以后:阴阳转换的智慧
“阳极阴生”是夏至的哲学内核:白昼虽达顶峰,阴气却悄然萌动。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传统方法:
饮食辩证:福建人推崇“夏至三宝”(绿豆、苦瓜、莲子),苦味清心火,莲子芯降火、去芯温补~表现“以食调阴阳”的智慧。
民俗科技融合:宁德畲族“数字晒伏节”用湿度传感器优化晾晒,漳州“送暑船”结合海洋预报为你;将古老仪式转化为防灾节点?
健康三重防护:中医提出“表层五味草浴、中层薏米汤、深层莲藕粥”的体系- 应对暑湿邪气!
五、被忽视的真相:夏至≠最热天
许多人误以为夏至气温最高,实则地表热量仍在积累、大暑(7月下旬)才达年温峰值。2025年夏至后福建将面临:
高温预警:6月22~23日 气温或达39℃;
降水不均:南部沿海多雨,西北部需防山洪;
健康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警惕“热应激”跟“冷热交替陷阱”!
将来预兆:重识夏至的现代价值
成为第十个节气,夏至不仅仅是是天文节点,更是生态平衡的隐喻:
农业科技化:推广“浅-湿-晒灌溉”防高温逼熟稻谷 物联网监测茉莉花采摘期;
健康新课题:研究“地域性暑湿病”(如福建丹毒高发)与气候变暖的关联;
文化活态传承:将“夏至看云色 知风又知雨”的民间经历 融入气象数据预测模型?
从古人观测日影的土圭,到今日卫星云图的精准预报。夏至成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站!始终提醒大家:在时间长河中唯有顺应自然节律,才能织就可持续进展的盛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