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重阳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据统计,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也叫“重九”,这个日子在古人眼里可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为啥这么说呢?原来“九”在《易经》里代表阳数,两个九叠在共同就是“重阳”,标记着阳气极盛.加上“九九”跟“久久”同音~古人觉得特别适合祈福长寿、团圆庆贺。两千多年传承下来~重阳节的风俗传统早就成了咱们文化基因里的一部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既有趣又有深意的习俗,看古人是咋过节的!
登高望远,不只是看风景那么容易
从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登高绝对排在第一位!古人管重阳节叫“登高节”可不是白叫的。秋天天气清爽,爬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层林尽染的美景,心情也舒畅。但古人登高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讲究:道教认为九月九是“升天成仙”的好日子,山越高“清气”越足,登顶就能沾上仙气儿!唐代诗人王维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写的就是重阳当天全家爬山的场景。直到今天北京香山、西安钟楼这些地方,每到重阳还是挤满了登高的人...
吃喝有讲究,糕点还有酒里藏祝福
你听我说,到吃 重阳糕可是节日的标配!这种点心花样百出 -有菊花糕、五色糕形形色色叫法;但核心就一条-不能不做得“高”.
讲究的人家会做成九层宝塔状、顶上还要捏两只小羊- 取“重阳(羊)”的谐音...更逗的是大人会把糕搭在孩子额头念叨:“愿我儿百事俱高!
说句心里话, 而菊花酒更被看作“吉祥酒”,晋朝人就用菊花混着黍米酿酒- 密封一整年等到来年重阳开坛畅饮。
古人相信这酒能延年益寿 -连魏文帝曹丕都专门在重阳节给大臣送菊花祝寿。一口糕一口酒,吃的是美味、图的是日子步步高、寿命久久长!
驱邪祈福,小植物有大用处
重阳节的风俗传统里还有些特别有趣的细节!比如插茱萸,古人简直把在这小红果当“护身符”!茱萸自身是味中药;能驱虫祛湿,正好对付秋日阴雨带来的霉气!
过节时大家把茱萸插头发上、缝香袋挂腰间,甚至直接揣口袋里 -王维诗里“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在这习俗。而赏菊更是风雅事儿-九月又叫“菊月”,金灿灿的菊花一开、文我们就凑共同边喝酒边写诗...
对陶渊明是头号“菊粉”,他辞官隐居后 逢重阳必坐菊丛中赏花,引得后人纷纷效仿。南宋时酒馆甚至用菊花扎成门帘招揽客人在这创意放目前都能上热搜!
南北区别- 花样多到想不到
同样是重阳节;各异地方的风俗传统能差出十万八千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这时候正热闹办“晒秋节”:红辣椒、黄玉米铺满屋顶。远远看去像打翻的调色盘!这种晾晒农作物的传统原本为了存储冬粮 如今成了摄影发烧友必打卡的风景...而惠州人过节必放纸鸢(风筝)。老话说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霉运离得越远...浙江绍兴流行送“重阳粽”.江苏南京人吃一种叫“骆驼蹄”的奇特面食。山东某些地方居然喝辣萝卜汤,还念叨“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十里不同俗,但图个吉庆的心意全国都相同!
敬老情意,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在当代最被重视?!那不能不是敬老!自1989年我国把重阳定为“老人节”后~这个古老节日被赋予了新内涵。
各地社区组织义诊、志愿者上门陪聊;小学老师带着孩子做贺卡、学《百善孝为先》手势舞回家表演给爷爷奶奶看;还部分学校直接拉上学生去养老院演节目- 听老兵讲以前的故事。
更与时俱进的玩法也出现了-老年书画展、线上诗词大赛、重阳登山专线旅游,甚至银发族电竞比赛!北京某社区去年搞的“智慧助老”活动,教老人用手机拍菊花发朋友圈,点赞数刷爆屏幕.
老传统混搭新潮流;反倒让文化血脉流得更欢畅。
你别说 登高避灾到敬老孝亲 重阳节的风俗传统像一条绵延千年的长河。王维的茱萸、陶渊明的菊酒、农家屋顶的晒秋、孩子捧给爷爷的重阳糕……这些习俗早不只是仪式;它们藏着我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团圆的渴望,更承载着对生命“长长久久”的朴素祝福...
当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遥望南山,当年轻人握着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学插茱萸- 文化的根便悄悄扎得更深。说不定未来重阳节还会冒出无人机送糕、VR登高的新玩法 但只要那份祈福安康的心意不变,九月初九的月光就永远温柔如初。
你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