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冬至的风俗 四川除夕的风俗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冷飕飕的冬风一吹;四川盆地的烟火气反倒更旺了。成都街头的羊肉汤锅飘起白蒙蒙的热气,小关庙、三官堂这些老地方早就支起土灶,架起大铁锅;羊骨头同整块羊肉在里头翻滚着;熬出雪白浓郁的汤底。老成都人缩着脖子钻进店里 一碗羊汤下肚~寒气立马从脚底板溜走、额头冒出细汗、这才算过了个像样的冬至。在这可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里头藏着"冬至补一补- 来年打老虎"的老话- 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
羊肉汤里的冬至暖意
四川人过冬至,羊肉汤是绝对的主角。天还没亮透- 菜市场卖羊肉的摊子就热闹起来 老板麻利地分割着简阳大耳羊、双流黄甲麻羊- 主妇们精挑细选 -讲究的还会专门叮嘱:"肋条多留点,羊肚要新鲜!" 这阵仗- 外地人看了都咋舌...为啥这么执着?!老辈子会说冬至一过真正的"数九寒天"就来了 -羊肉温补~能驱走骨缝里的寒气,喝上一碗~整个冬天手脚都暖和。
为馆子里头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灶上大锅叠着小锅~羊肉羊杂在滚汤里沉沉浮浮。老板抓起刚出锅的羊肉- "啪"地甩在案板上快刀切片~再浇上滚烫的羊汤、撒一把翠绿的香菜葱花;总的来说那一小撮盐是关键-盐粒子一落 -鲜味噌地就冲上来了。
讲究的老吃客还得涮上一把豌豆尖~嫩绿的叶子在乳白的汤里打个滚、清香解腻 在这一口才算圆满!
不只是羊汤的冬至滋味
虽说羊肉汤是顶流- 四川的冬至餐桌也不单调!某些人家会起个大早。把糯米粉揉得软硬适中大人小孩围在共同搓汤圆。圆溜溜的白团子丢进锅里。
看煮得浮起来,捞进碗里加点红糖水 -甜甜糯糯,寓意团团圆圆又添一岁...川南部分地方。厨房里还飘着酒米香 -主妇们忙着蒸年糕。准备过年待客的点心,冬至一过年味就悄悄酝酿起来了.
就最不相同的是"采冬桑叶"。老成都人会在冬至前后几天专门去城郊桑田摘叶子。这时的桑叶经了霜,叫"霜桑叶"或"冬桑叶"- 在他们眼里可是好东西.
老实讲,回来的桑叶仔细阴干,收在干燥处。等到来年夏天湿热难当时抓一把出来煮水当茶喝 -清火又解暑,老一辈都说在这是"老天爷给的凉药"!
从祭祖到消寒的冬至老规矩
为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至这天老规矩一点不能少。清晨;家家户户摆开阵仗祭祖。堂屋桌上供着刀头肉(煮熟的方块猪肉)、整鸡、全鱼,还有三杯水酒。纸钱叠得整整齐齐- 与纸糊的寒衣共同在盆里烧成灰烬,青烟袅袅升起- 带着后辈的思念飘向远方,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顺遂。
这种祭祀叫"家祭";透着四川人对血脉根源的敬重。
以想起来真是,里忙完 娃娃们也有任务。大人裁好红纸。教孩子用毛笔在上面画九个大方格。在这就是"九九消寒图"。从冬至这天起- 每天涂红一个格子 再在边上记下当天的天气。
等八十一个格子全涂满,冻僵的泥土已经松动、柳树也抽芽了-原来这涂涂画画里 藏的是盼春的心思!
杀年猪腌腊味 舌尖上的年味前奏
冬至的暖意还没散尽;四川乡村的"年味工程"就启动了。"嗷-"一声长嚎。肥壮的年猪被赶出圈 -经验丰富的杀猪匠手起刀落。热气腾腾的新鲜猪肉被分成条块。
主妇们早备好了花椒、八角、盐巴。细细抹在猪肉上。抹了料的肉条挂在灶头房梁上松枝柏叶的烟子慢慢熏燎!日子一长,黑黢黢的腊肉腊肠就飘出了独特香气。
你听我说;啥非要冬至前后腌?老话在理:"冬至腌肉不会坏!"在这时节干冷少菌,腌出来的腊味能放很久,味道还格外香。屋檐下、灶房上一串串腊货成了冬日风景线 也成了四川人年夜饭的底气-蒜苗炒腊肉、香肠蒸饭;哪样少得了它?!
除旧布新的除夕序曲
进了腊月门,四川人就开始掸"阳尘"!竹竿绑上长扫帚,裹块布头,房梁墙角积了一年的灰网蛛丝- 统统扫落。门窗擦得锃亮 -被褥抱出来晒得蓬松。
女大家手脚不停- 腌泡菜、晒萝卜干,坛坛罐罐塞满厨房角落。这些不起眼的小菜;日后就是下粥解腻的宝贝。
最热闹是写春联...字写得漂亮的先生被邻里团团围住。红纸铺开,大笔一挥,"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报新春"-吉祥话跃然纸上。贴春联也有讲究~门神要贴正。
骑缝还得加个"开门大吉"的红条子.堂屋中间撒上青翠的松针。脚踩上去软乎乎的- 清香弥漫,过年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有了!
团年饭里的亲情滋味
你别说,年三十下午,年味浓到顶点.堂屋中心地方供桌摆满祭品。焚香烧纸祭过祖先;一家人终于围着八仙桌坐下。这顿团年饭。倾注了主妇一年的手艺心得。
想起来真是 味拼盘、红烧鱼、甜烧白、镶碗(蛋皮裹肉馅蒸制)……七大盘八大碗摆得满满当当!鱼再好吃也不能光盘 "年年有余"的好彩头得留着!
对饭桌上小辈起身给长辈敬酒,祝福健康长寿!老人笑眯眯掏出红纸包好的压岁钱;塞进孙辈手里,叮嘱一句"买糖吃,快长高"。川南部分地方 初一清早还要"吃清"-青菜煮的稀饭,清可见底。
绿菜白粥~图个"清清白白做人"的寓意,也给大鱼大肉的肠胃解解腻.
守岁祈福里的温情之夜
年夜饭的碗筷刚撤下;堂屋的火盆就烧旺了。树疙瘩或硬木炭在盆里噼啪作响 映得人脸通红。全家老小围坐一圈;嗑瓜子、剥花生、摆龙门阵。
在这叫"守田坎"或"守岁",老人家熬着夜是"惜光阴",年轻人陪着是"为父母添寿"。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子们可闲不住 拖着高粱秆扎的小扫帚满院跑。扫帚把上插着点燃的香烛!边拖边喊:"耗儿窝、耗儿窝,一年十二窝.窝窝都溜窝!"-在这是要老鼠别来糟蹋粮食。
跑到果树下 用小刀在树干划个口子。塞点剩饭进去,嘴里念念有词:"果树快吃快长!结的果子又大又甜!"童言稚语里,是对新年最朴实的期盼...
新旧交织的节俗生命力
通过时代在变 老习俗也在悄悄换新颜。冬至的羊肉汤馆依然火爆.但网购配送让年轻人足不出户也能喝到。《九九消寒图》变成了手机打卡!每天弹窗提醒你涂一格...杜甫草堂的"人日祭诗圣"、阆中古城的"春节老人赐福"活动,经过精心包装,成了吸引八方游客的文化名片,老传统在新场景里焕发活力。
以除夕夜的麻将声依然噼啪作响,央视春晚成了背景音。微信抢红包代替了部分压岁钱,但老人亲手包的红纸包仍是孩子们的最爱-那份仪式感无可替代。城里人爱上元九登高,达州凤凰山、翠屏山人潮涌动,登高望远时喊一嗓子;既是怀古,也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冬至与除夕习俗。早已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它们像一条坚韧的丝线。串起家族的温情、邻里的热络,更牵着四川人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顺应、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期待。当冬至的羊肉香飘过街巷。当除夕的松针铺满堂屋,各位触摸到的。是千年岁月沉淀下的生活智慧,也是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守住这份有特色的"川味年节",或许就是大家对忙碌生活最佳的滋养,也是留给以后最温暖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