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送灯有什么讲究 元宵节送灯注意事项大全
我认为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汤圆、猜灯谜,还有个特别走心的习俗你大概也听说过那就是“送灯”。在这可不是随便提个灯出门那么简单;里头讲究可多了,尤其对于重视传统的人来说每一步都藏着对祖先的敬意、对家族兴旺的期盼。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送灯这件事背后的门道;还有那些你必须要注意的细节~帮你把这件充斥心意的事做得更圆满。
一、送灯背后的心意 远比你想象中更重
在不少地方 比如河南信阳的光山、商城这些县,送灯是正月十五的头等大事,甚至有“过年可以不回,但十五必须到”的说法...为啥这么看重?
由于送灯不仅是点一盏灯那么轻松~它代表的是“家里有人、香火不断”.假如谁家祖坟前没灯;那在村里可是件抬不起头的事;老一辈会觉得这家人“断后”了。
由此可知哪怕人在外地,许多人宁肯请假、赶路 也要准时回来把灯送到坟前,这份对祖先的念想~早已融入血脉里!
二、时间选不对~心意或许打折扣
要我说啊;灯最讲究的就是时间点。尽管有全国风俗不一。但主流做法是选在傍晚时分。天将黑未黑!你点上灯 -烛火在暮色中亮起 像是为逝去的亲人照亮了回家的路;也像是隔空传递一句“家里都好 -别惦记”。
也有点地方更推荐下午1点到5点之间。就像江西赣北一带...一来这个时段阴气渐起。古人认为祖先更简单“收到”后人的心意;
二来也安全-许多老坟在山里。摸黑走山路实在危险.至于大白天送灯?那基本没人做...毕竟灯的有价值 ~唯有在夜色中才能真正显现。
三、灯怎么选?规矩比你想的细致
不瞒你说;统送灯用的可不是普通灯笼,而是特制的祭奠灯。过去流行用面灯-玉米面做“金灯”、麦面做“银灯”、荞麦面做“铁灯”,分别标记财富、纯洁与坚固家业。
如今更多人改用电子灯- 不为别的,安全第一!尤其山林地带 点蜡烛万一引发山火,那可真是好心办坏事了。
但假如你坚持用传统蜡烛~千万记住:只用红烛或黄绿烛,绝对不能用白色!白蜡烛俗称“大白杆”;在老人眼里暗示后代出“光棍”(娶不到媳妇)- 在这可是大忌。
四、送灯过程,这些细节必须留心
点灯要“自立自主”:火柴或打火机不能不自带!借别人的火点灯?老一辈会摇头,觉得这样“借来的光”照不亮自家前程。
言行要庄重:路上不嬉闹、不闲聊,见到熟人点头就好...送灯是带着思念的仪式,轻声细语、心怀敬意才是对祖先最大的尊重。
谁去送有讲究:普通由家中成年男性(特别是是长子)主理 -女性、小孩跟孕妇通常不参与。一来山路不便 -二来传统认为坟地阴气重~特殊人群需回避...
五、这些禁忌;千万别踩坑
灯灭了是大忌:出门前务必检查灯具!路上灯若熄灭- 在习俗中代表“断香火”或“家运不顺”、可见许多人会带备用蜡烛或提前换成电子灯。
出嫁女儿别回娘家送灯:除非娘家已无男丁 否则女儿回门送灯会被认为“冲撞娘家香火”.这个规矩虽然目前年轻人不太在意、但在传统家庭中依然敏感!
供品有寓意:许多人送灯时顺便带供品 鸡蛋最常选-标记团圆;
水果糕点也行,但别用梨(离)、桃(逃)等谐音不吉的.
送灯这件事,表面看是风俗;内里原本是情感的延续。一盏灯亮起,连起了生者跟逝者的思念、也照亮了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根脉。如今虽然电子灯替代了蜡烛~简化了流程 但核心的那份心意-不忘本、不忘根-始终没变...
假如你今年也要送灯、建议你提前问问家中长辈本地习俗- 用适合的方式;把这份传承千年的温暖 继续传递下去。毕竟、灯亮着 -人念着、家就永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