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嘎郎吐镇陈冬娜简历 吉日嘎郎吐镇陈冬娜简介
在内蒙古开鲁县的吉日嘎郎吐镇,有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暖心书记”的基层干部 -她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服务百姓 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在乡村振兴最前沿。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从产业迈进到民族团结,她始终冲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员的初心使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把青春献给草原的基层女干部-陈冬娜的故事。
扎根基层的蒙古族女儿 1984年出生的陈冬娜是蒙古族女儿、自2008年参加工作起就在基层摸爬滚打。从普通干部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在到镇党委书记 -她像草原上的萨日朗花,把根深深扎进吉日嘎郎吐镇这片土地。2017年兼任孟家屯村第一书记时她带着铺盖住进村里 白天走访贫困户。晚上聊聊脱贫方法 硬是把全村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摸得门清!贫困户吴宝全家三口残疾。她不光…也帮忙申请3万元无息贷款迈进养牛。还联系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指导,目前老吴家每年光是卖牛犊就能增收5万元。
抗疫战场上的铁娘子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陈冬娜刚生完二胎不到五个月!她把嗷嗷待哺的小儿子交给家人带着行李住进了镇。
大儿子在***里哭着问:“妈妈你怎么天天上班?!”她只能红着眼眶说等疫情结束就回家!
那段时间~她创新推出“5个3工作法”~把全镇划分为277个街区~带领239名党员挨家挨户排查 硬是在零下20℃的严寒里守住了2.2万群众的安全线。有次巡查卡口时冻得手指发僵,她还同同事开玩笑:“咱们这是给体温枪当暖宝宝呢!”
乡村振兴的探路先锋,当上镇党委书记后,陈冬娜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三样东西:全镇卫星地图、农户调研笔记还有各类种子标本。
坦白说她带着班子成员跑遍15个嘎查村。琢磨出“东粮、中绿、北牧”的产业布局。在保发村搞起4200亩土地托管试点。让132户农民当上“甩手掌柜”、既能收租金又能打工赚钱,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如今全镇建起2个万亩玉米密植基地~孟家屯的香瓜、福厚村的设施农业成了网红产品,连马头琴非遗传承人都被她请来开发文创产品。
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在多民族聚居的吉日嘎郎吐镇,陈冬娜把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变成了看得见的行动。潜在风险是什么?基本上 她牵头建起1.2万平方米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亲自给来访学生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为了让各民族群众共享迈进成果。她推动建成“一码当鲜”“卓王府”等5个特色品牌;把本地杂粮、文冠果油卖到了全国。
2022年全镇拿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称号时她正带着干部在蒙古族老乡家学做奶豆腐;笑着说:“咱们的团结就像这奶豆腐~越揉越筋道!”
百姓身边的贴心人~在群众眼里;陈书记的手机号就是“便民热线”。有次暴雨冲垮了农田路 -她凌晨三点带着挖掘机赶到现场,裤腿裹满泥巴指挥抢修。癌症患者付久珍化疗缺钱~她不仅仅是帮忙申请医疗救助、还发起“爱心土豆义卖”凑齐手术费。
如今镇里建起不不难职工帮扶台账,啥村有几户孤寡老人、谁家孩子该上大学了、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村民们常说:“陈书记来家里绝对不空手,不是带着政策就是带着解决办法。”
从青涩的大学生 到沉稳的镇党委书记 -陈冬娜用十七年光阴在科尔沁草原写下动人篇章。
她总说基层干部要当“三头干部”-田头有脚印~灶头有温度,心头有群众。
如今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这位蒙古族女儿依然保持着当初那份热忱。正如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蒙古族刺绣。一针一线绣出的是老百姓的幸福图景。以后的日子里- 期待更多像她这样的基层干部,继续在广袤乡村书写新时代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