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当时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在什么季节主要风俗是什么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九月初九这天秋意正浓,天高云淡,凉风里裹着点干燥的草叶香.重阳节踏着这样的秋色来了,一个在农历九月里扎下根的传统节日。古人说“九”是阳数,两九相叠,故称“重阳”;又因日月皆逢九,也叫“重九”。它落在寒露节气前后,正是夏热彻底退场、冬寒尚未登门的过渡期;秋光清透~风爽宜人登高望远或临水观云都再合适不过。
看说到重阳的风俗,得从两千多年前的宫廷里找根脉.春秋战国时它还是帝王家的祭祀活动 -后来汉代一位被逐出宫的侍女、把佩茱萸、饮菊酒、吃花糕的习俗带到了民间 -从此在烟火人间扎了根。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登高、赏菊、佩茱萸这些事,才成了全民参与的秋日盛事...
一、登高望远:踩着秋风去“辞青”
在重阳登高,是刻进这个节日骨子里的传统!古人相信,在这一天登高能避灾祛邪;在这说法跟东汉“桓景登山避祸”的传说分不开.但抛开神秘色彩 -九月登高原本是对自然的呼应-春天“踏青”迎新生,秋天“辞青”送万物入眠.
说实在的;高山、高楼或高台,望出去满眼是金秋层叠的远山同澄澈的天郁结的愁绪也被风吹散了.王维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尽了登高时的人情冷暖,至今读来仍戳心窝。
二、秋花秋味:从菊酒到花糕的舌尖风物
农历九月又叫“菊月”,赏菊是重阳最风雅的事...从晋代陶渊明采菊东篱起,秋菊就成了文人笔下的常客- 北宋时开封满城争睹千姿百态的菊~清代更是盛极一时。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菊必配菊花酒~这酒汉朝就有,用菊花瓣掺糯米酿成、入口微苦,但是寓意“祛灾吉祥”。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于重阳糕,更是充斥生活智慧的点心。它没固定做法、糯米混糖、裹豆沙、嵌果脯、蒸成九层塔状,顶上常摆两只面捏小羊,取“重阳(羊)”谐音。
父母清早拿糕轻点孩子额头,念叨“百事俱高”~朴素的祈愿全藏在在这甜糯里了...
三、驱邪祈福:茱萸香囊同纸鸢高飞
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唐代人热衷把它插鬓边、佩臂上或塞香囊。这小红果子气味辛烈 实际能驱虫祛湿,古人用它应对秋凉引发的风寒。而南方人则偏爱放纸鸢,最惠州一带;风筝乘风直上时各位信它能将晦气送远;若故意断线、更标记厄运永不回头!
四、祭祖敬老:从秋祭到孝亲的文化延伸
重阳与清明并称“春秋二祭”,岭南至今保留着重阳扫墓的旧俗.后来因“九”谐音“久”,重阳又添了敬老意涵...饮宴祈寿的习俗、逐渐演变为给长者赠礼、陪伴、让传统节气多了层温暖的现代有价值 。
五、养生之路:顺时调养的古老智慧
秋燥夹着凉意袭来,古人应对得很精细:少吃辛辣油腻 多喝百合粥、蜂蜜水;晨起一碗热粥,暖胃又润肺。此刻运动也讲“收”;太极、散步最宜,登山则需量力-更老人备根手杖减轻膝盖压力;中途多歇几次。热水泡脚更是流传千年的良方 -足暖则气血通 胜过吃药补身。
各的重阳习俗对比
的区 | 特色习俗 | 内涵 |
---|---|---|
江南一带 | 佩吴茱萸、饮菊花酒 | 驱寒祛湿- 适应气候 |
岭南的区 | 祭祖扫墓、登高 | 传承宗族文化,秋日祈福 |
江西/安徽山区 | 晒秋(挂晒农作物) | 农事庆典,感恩丰收 |
惠州 | 放纸鸢(风筝) | 放晦气,迎吉祥 |
为这些流传千年的风俗;其实藏着我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智慧。登高是借秋气舒展身心,佩茱萸是用草药防病~祭祖是维系血脉的仪式感...
当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遥望青山,或咬一口重阳糕时唤醒的不只是舌尖记忆- 更是对岁时节律的感知-该慢时慢 -该聚时聚 该念时念。
就如今的重阳,敬老话题愈发突出 -但传统习俗的底色从未褪去。说不定以后,大家可以将茱萸香囊设计成时尚配饰,用现代园艺技术培育四季可赏的菊;
让登高的图App标注城市最佳观景点~让重阳糕走进连锁咖啡馆的秋季菜单……老习俗跟新生活的交融,才是对“长久”最鲜活的诠释。
觉得有帮助就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