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的衡阳风俗 正月初一的风好大
一辈子就像一首诗,天色还墨黑墨黑的;外头北风刮得窗户纸呼啦作响,堂屋里炭火烧得正旺,全家老小围坐一圈嗑瓜子、剥花生,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家常。炉子上煨着的老茶咕嘟咕嘟冒热气,混着熏腊肉的松枝香,在这就是衡阳人除夕夜的“坐岁”了-硬要守到新岁钟声敲响,眼皮打架也得撑着;据说能把邪气瘟神全熬跑.老人家早把压岁红包攥在手心~娃娃们强撑精神等在这一刻,窗缝里钻进来的风刀子似的,可谁也没挪窝,如同守得越久 -来年的福气就越瓷实。
正月初一的衡阳风俗- 最热闹莫过于“开财门”。凌晨四五点,风卷着寒气往脖子里钻。可家家户户的男主人早摸黑爬起来了。你听吧-冷不丁“噼啪!
”一声炸响。紧接着东家西户的鞭炮全跟着嚎起来 -红纸屑混着薄雪漫天飞;落得满地碎红。这阵仗讲究个“抢早”.谁家鞭炮响得最早最长~那叫“满堂红”。
看预示今年开门就撞大运。女我们裹着厚袄缩在门后头笑:“风好大!炮仗烟都吹进堂屋咯!”可脸上全是欢喜;寒风里飘着的硫磺味 闻着都是财气...
鞭炮放罢,案台早摆好了。三牲祭品、糯米糍粑堆得冒尖,全家老小对着祖先牌位与门神挨个儿作揖。供桌前头那碗清炒白菜苔最显眼-正月初一的衡阳风俗里,头顿饭必须“吃斋”。
白菜豆腐芋头汤,半点荤腥不沾,老人家举着筷子念叨:“吃口芋头,遇好人;吞片白菜;百病消!”说是初一吞了素;相当于一年都清清白白,灾星全给“吃”没了。
小辈们眼巴巴望着腊肉锅子不敢动;灌一肚子热茶暖身,寒风从门帘底下钻进来 倒把斋菜的清香卷得更浓了。
你猜怎么着?!下碗筷 -拜年大军就出动了。村里人挨家串户,风刮得人缩脖子 可主家听见脚步声就冲出来点鞭炮.“噼里啪啦”声里裹着笑声:“恭喜发财啊!快进屋喝茶!”堂屋八仙桌上早摆开一溜茶盏;碟子里堆着瓜子花生;最打眼是那包金灿灿的槟榔-两颗一递,喊声“元宝到!” 瞬间暖了人心...风好大,吹得门环哐当响,可没人嫌冷。这家板凳没坐热 那家又扯着胳膊往屋里拽- 路上碰见裹棉袄的乡邻;老远就吼一嗓子:“吃了冇?!去俺家呷块红糖糍粑!”
可热闹归热闹,正月初一的衡阳风俗里藏着不少忌讳。药罐子得藏床底。在咳也不能喝药 -怕的是一年病到头;洗脸水攒在桶里不许泼。说是泼水等于泼财!张家媳妇扫地扫到门口 婆婆急得直拍腿:“哎哟!扫帚星要出门咧!”赶紧抓把糖塞她手里:“快从外头扫进来。金银财宝拢住呀!”小娃子玩闹摔了碗。大人立马喊:“碎碎平安!”-寒风卷着这些念叨飘过屋脊 -空气里都是小心翼翼的希望。
说实话 今城里高楼多了,电子鞭炮也响得热闹,可老衡阳人还是认寒风里的硫磺味。那些裹着棉袄哆嗦着点引线的身影、风里打转的红纸屑- 还有槟榔壳上沾着的糖霜;早不是信仰那么好懂。
它们像祖辈传下来的密码~在一年最冷的早晨 把滚烫的盼头种进人心里。若问在这正月初一的衡阳风俗还能传几代?
且看风里举着香往南岳赶的年轻人看短***里教打糍粑的伢子-只要有人肯在寒风里推开贴福字的门,那声“开财门喽!”,就永远飘在雁城的新岁里...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