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小年指哪 泉州小年传统习俗
令人惊讶的是腊月二十三一到- 泉州的大街小巷就飘起了糕饼的甜香;街坊邻居碰面总少不了一句:“今仔日送神喽!”没错,泉州的小年指哪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廿三。不同于北方过“小年”的腊月廿三或南方主流的腊月廿四~泉州人笃定地把小年定在了廿三这天用一场盛大的“送神”仪式,拉开春节的序幕。在泉州小年传统习俗里~“送神”不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场人间与天界的温情对话-各位相信各路神明要在在这一日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烟火中的善同诚...
说真的、午两三点,阳光斜斜照进闽南的红砖厝,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已忙活开来...主妇们端出精心准备的果盒,里头盛满绿豆饼、糖果、糕粿;还有一尊金灿灿的“糖塔”或“糖鸡仙”。
老人家会一边摆供品,一边念叨:“灶君公啊 -好话传上天歹话放一边!”这种用甜食“贿赂”灶神的智慧 其实藏着泉州人对家庭圆满的朴素期盼-黏牙的麦芽糖是位让灶王爷多说甜言蜜语;而黄纸剪的“神马”则是助他快马加鞭直抵天庭...
有趣的是泉州人眼中的神明世界分外热闹:不只灶神,连扫帚、米臼、石磨都有专属神明掌管,统称“百神”。送神时泉州人讲究“送神风;接神雨”;认位自然的风力能托举神明轻盈升天...
对仪式多在日头偏西时进行 因着一句老话:“送神晚,接神早”... 虽流行上午送神 -但泉州人更信黄昏时分才是神明启程的吉时。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 -神的香灰尚未落定,另一项不能少活动已紧锣密鼓地展开-大扫除.在泉州方言里。在这叫“掸尘”或“除尘”,谐音“除陈”...寓意扫去积压的晦气。主妇们拆洗窗帘、擦拭神龛、连屋角的蜘蛛网也不放过;孩子们被派去清理庭院。搬动花盆时总能惊跑几只壁虎。泉州小年传统习俗中扫尘不仅是清洁。更标记辞旧迎新-毕竟“无神”的腊月廿四(泉州歇后语“十二月廿四-无神”正是形容人精神萎靡);正是放手打扫的绝佳时机。
小年的烟火气;同样弥漫在舌尖上...炊笼里蒸腾的碗糕裂开三瓣,点上朱砂般的红印~寓意“发家”;石臼捶打的糯米粿裹着花生芝麻馅- 标记团圆黏合...
老铺子的油锅滋滋作响- 寸枣、麻粩、蒜蓉枝在热浪中翻滚,甜香勾得孩子挪不动腿。这些茶配点心不只是待客之礼~更承载着“甜一下”的年味哲学-一口酥糖下肚,仿佛整年的辛劳都化成了蜜.
对说来也怪,至今日;当年轻人介绍“泉州的小年指哪一天”时答案也许脱口而出,但泉州小年传统习俗背后的深意~仍需代代咀嚼。打个比方祭灶时摆菠菜的智慧(闽南语“菠”谐音“飞”,暗合送神升天),或甘蔗不能不留头(寓意“节节高”)的讲究- 无不凝结着先民对生活的诗意诠释。
想起来真是、些习俗看似琐碎,却如闽南红砖上的纹样。共同拼出泉州人敬天爱人、勤勉乐生的精神图景。当廿三的晚风拂过古城的燕尾脊。也许我们该慢下脚步-陪阿嬷折一匹“云马”;听阿公讲灶君醉酒的趣闻...
毕竟。让泉州小年传统习俗活下去的.从来不是博物馆的展柜,而是万家灯火中那声带着笑意的新春祈愿:“送神顺遂- 来年家宅平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