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昆山习俗 元宵节昆山
假如每个人都活成一束光,正月十五的昆山街头- 那叫一个热闹!老话说的好、"上元节,鸣金达旦,曰闹元宵",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舞龙的队伍穿街走巷,锣鼓声能响彻整条街 小孩子们提着兔子灯、拖着兽形灯满巷子跑、笑声能把夜空点亮。这种热闹劲头、昆山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硬是把元宵过成了地道的"我国狂欢节
要说昆山元宵节最亮眼的风俗- 还的数"出灯"!老早以前;城隍庙里那盏五尺宽的"大珠灯"可是全城焦点 平时高高挂着,元宵一到就放下来让大家凑近了瞧。琉璃灯罩配上成串的明珠、亮起来真是流光溢彩,连丝绦都透着讲究...如今虽然大珠灯不常见了 但扎花灯的手艺还在昆山人的血脉里淌着。你看那些孩子手里提的兔子灯、荷花灯 那个不是家长带着一笔一划扎出来的?灯一亮;整条街都像落满了星星
舞龙在昆山人口中叫"掉龙灯" 那场面才叫震撼!早年间元宵夜的大街上少说也有十几条龙翻腾起舞- 金鳞跟着鼓点忽上忽下、围观的人喝彩声一阵高过一阵.
通过这时候的百戏博物馆里 -每逢元宵还能见到在这盛景重现...演员们舞的卖力,龙身活灵活现;似乎真把辛弃疾词里"一夜鱼龙舞"的意境拽回了人间。
这种热闹不是演出来的,是昆山人骨子里对年味的念想
若说啥习俗最暖心~非"走三桥"莫属。老话讲"上桥走走- 万病无有",妇女们元宵夜结伴过三桥,为的是消灾祈福。如今在巴城老街~在这习俗早成了全民活动。
以在这事儿得这么看- 家人手拉手走过虹桥求平安;跨廊桥盼健康- 一言以蔽之踏过福星桥许个幸福愿.桥头的石板被踩的发亮、每一步都像在给新年垫个吉祥的底。
连民谣都唱的真切:"小孩走三桥,聪明伶俐读书好;老人走三桥;鹤发童颜永不老
元宵节的吃食也藏着讲究。老昆山人吃的元宵其实是实心小圆子,撒点桂花糖;简简单单却甜到心坎里。更不相同的是张浦、千灯这些地方 家家灶头飘着"扬糊涂"的香气-用米粉打底,青菜肉丝提鲜、再剁点荸荠慈姑添爽脆,热腾腾一锅羹下肚,连春寒都赶跑大半。难怪台商们在慧聚天后宫吃到家乡风味的炸汤圆时直呼感动,外酥里糯的芝麻馅咬下去 的团圆味都在里头了
这些年昆山把元宵习俗盘活了,老传统玩出了新花样。图书馆的千人灯谜会上年轻人对着"刘邦笑刘备哭"(谜底"翠"字)的谜面抓耳挠腮;
周市镇的亲子学舞狮 -娃娃们套上狮头踉踉跄跄的样子逗的全场大笑;连楼宇林立的开发区都办起"洋粉粥香溢满村"活动,企业员工边尝美食边听老人讲民俗渊源。
老习俗没被时代冲淡 结果却在社区活动里扎下新根
看着孩子们提灯跑过老街的石板路。意外地懂了昆山人对元宵的执着。这些习俗那里只是图热闹?它们是刻在年轮里的生活智慧。是祖辈传下的期许密码。当百戏博物馆的锣鼓敲响时当走三桥的身影倒映在娄江春水里时那些有关平安、团圆、健康的祈愿 早已穿过百年光阴,稳稳落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