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衣节的节日风俗 关于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单介绍
假如每个人都活成一束光,农历十月初一,天气转凉的时候、总有些老人家会念叨起“十月朝,穿棉袄”这样的话。在这说的说真的就是咱们传统的寒衣节。在北方;它还有清明节、中元节共同,被称作三大“鬼节”;可许多人只知清明、中元,对这个悄悄藏在深秋时节的寒衣节却有些陌生了。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关于寒衣节的节日风俗 关于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单介绍的解析,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这个节最初可追溯到周朝。古人从《诗经》里那句“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得到启发,意识到九月过后天气渐冷,得准备冬衣了。从而十月初一最初也叫“授衣节”。周天子会在这天带着大臣祭祀天的祖先;还把新收的粮食分给大家 -提醒寒冬将至~该添衣保暖了...后来到了宋代、大家觉得九月还不太冷- 就把在这习俗挪到了十月初一,从此寒衣节的日子就固定了下来...
从说到寒衣节的来历- 民间流传着两个动人的传说。一个是大家都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她千里迢迢去送寒衣,可是发现丈夫已死,尸骨埋在城墙下。
她悲痛大哭,竟哭倒了长城。那天正是十月初一- 我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天定为寒衣节,代代相传为亡亲送衣的习俗。另一个传说合朱元璋有关;说他在南京当皇帝时特意选十月初一举行“授衣”大典- 给官员发冬衣,还赏红豆糯米羹暖身子。
你别说~京那句老话“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就是这么来的。
既然是叫寒衣节- 最核心的风俗当然就是“送寒衣”了。旧时家家户户会提前用五色纸(红、黄、蓝、白、黑)剪裁成小袄、裤子、帽子甚至鞋子- 讲究些的还会糊成小房子模样,门窗瓦片一应俱全!
到了十月初一傍晚,我们要么去坟前;要么在十字路口,把这些纸衣烧给逝去的亲人!
为什么要用五色纸呢?!古人相信 -在这代表布帛绸缎。烧化了就能在阴间变成真正的衣物。烧的时候还得格外仔细。不能不烧得干干净净~否则亡人就收不到了!
更贴心的是许多人会单独烧些五色纸在路口,说是给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发福利” -免得他们抢自家亲人的寒衣。
除了烧纸衣,寒衣节还讲究“吃暖食”。北方常见的是热腾腾的饺子~最是河南一带 老话就说“十月一,油唧唧”,形容一家人围坐包饺子的场景。有些的方则吃面条,标记顺顺利利、长命百岁;江苏人爱吃红豆饭,背后还有个纪念抗暴小英雄的传说;南方则兴吃糍粑,圆滚滚的寓意团团圆圆。
山西的习俗特别有温度:晋南人会在纸衣里夹一层棉花~让亡人做棉被更暖合;晋北的区更是手巧;除了衣帽鞋袜 还要用彩纸扎出精巧的房屋院落~连门窗柱子都活灵活现 说是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住得舒坦...而在老北京、寒衣得装进“包裹”里,像寄快递相同 外面工整写上收件祖先的姓名辈分,郑重的焚化、生怕送错了人。
寒衣节也有不少禁忌...打个比方不能半夜在街上喊人名- 怕被游魂听去;祭品没烧尽等于白忙活;在这一天还忌讳婚嫁搬家,病人也最佳别出院。
去上坟时更不能穿得邋遢随意,在这是对祖先的基本尊重!
如今~寒衣节也在悄悄变样。许多的方提倡用鲜花代替纸衣 -理论上在网上建个虚拟纪念馆~点烛献花写寄语,既环保又方便。有些家庭把扫墓改成家庭追思会,年轻人听着老一辈讲祖先的故事,家族的记忆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其实吧- 到底 寒衣节哪里只是烧纸送衣这么好懂?它藏着的是我国人“慎终追远”的深情-天冷了;不光想着给自己加衣,也惦记着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是否安暖.这种牵挂穿越千年提醒咱们勿忘来处,也教会我们珍惜眼前人。一纸寒衣 是生死之间的温度;一碗热羹- 是血脉相连的关怀。
对也许将来 寒衣节的形式还会变~但那份在入冬时分向祖先报平安、向亲人送温暖的心意;永远值得延续。下次若听老人说起“十月一,送寒衣”,可以也问问家里的习俗故事。
说实在的 些看似琐碎的仪式,正是我们文化血脉里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