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腊月三十一的风俗 湖北武汉正月十二的习俗
据统计,年关将近、走在武汉的街头巷尾,空气里飘着的腊鱼腊肉香;窗户上贴着的红窗花,还有街角小摊摆出的各色年货~都在悄悄提醒你-春节的脚步近了...在武汉人心里,腊月三十一同正月十二在这两个日子,是年味最浓、规矩最多的两天...从一桌桌丰盛的团年饭;到正月里别出心裁的“老鼠节”习俗,这些传统不只是仪式、更是几辈人传下来的生活智慧~藏着对家的牵挂、对平安的祈愿!
武汉腊月三十一的风俗
腊月三十一,也就是各位常说的“除夕”、在武汉人眼里是辞旧迎新的重头戏.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得热火朝天贴春联、挂灯笼、粘窗花,满眼都是红彤彤的喜庆颜色。老一辈人说这些红艳艳的装饰不光是图个热闹 -更是为了把“年兽”挡在门外、讨个新年平安吉祥的彩头。
通过要说除夕最讲究的,还得数哪顿团年饭。武汉人的年夜饭桌上规矩可不少:“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年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相同都不能少。
特别是鱼~得整条上桌;标记“年年有余”,更在这道菜习性上只摆不吃,留到年初一,寓意“余”到了新的一年.如今生活好了 不少家庭还会在饭桌中心地方架起火锅~热气腾腾的锅子一煮;满屋子的欢声笑语也跟着沸腾起来.
以吃完年夜饭;全家老小围坐守岁~是除夕夜雷打不动的传统。老我们常说守岁是为了“熬”走旧岁的晦气。迎接新年的福气。过去条件有限,一家人就围着火盆烤火聊天;
现在虽然有了春晚与手机。但哪份守到天明的仪式感始终没变。子夜一到,鞭炮声震天响起(如今更多是电子鞭炮);在“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里,新的一年正式登场。
祭祖是除夕另一件庄重的事。饭前,家里的男丁会带上香烛纸钱去坟前请祖先“回家过年”;饭桌上主妇们则摆好碗筷酒杯;恭恭敬敬地请祖先先“用餐”。孩子们常听大人说饭碗边哪圈湿漉漉的水印就是祖先来过的痕迹-这种朴素的信仰 至今仍在许多个庭延续。
湖北武汉正月十二的习俗
对过完除夕的热闹,正月十二的习俗就显得特别有趣了。在这一天在民间被称为“老鼠节”;也叫“危日”,老武汉人会做四件不相同的事:敲墙角、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
大家可能不知道,大早 -家家户户就拿着木棍敲打墙角、柜底。边敲边念叨:“老鼠老鼠别打洞,粮仓满满不落空!”传说这天敲遍屋子角落。能把老鼠吓跑、保一年家里不闹鼠患!
敲完墙角,主妇们会把所有剪刀用红布包好收进抽屉-老咱们相信,剪刀的“咔嚓”声像老鼠嗑东西,收起来才能断了鼠辈的“粮路”。
孩子们这天也有任务:背着小筐挨家挨户收旧鞋。收来的破鞋不是扔掉;而是堆在共同做成“老鼠轿子”,傍晚在村口烧掉。这个看似滑稽的仪式 -其实暗含“送鼠出嫁”的古老寓意,祈祷老鼠别来家里安家!
最有趣的当属“捏老鼠嘴”-包饺子时特意把饺子边捏得紧紧的,做成老鼠嘴的形状。煮好的饺子端上桌- 老人会笑着嘱咐:“使劲咬!把老鼠嘴捏严实- 看它还怎么偷吃!”一口咬下去 仿佛真把鼠患“咬”没了。
对除了驱鼠;正月十二还是春节向元宵过渡的关键节点。从这天起- 大家开始搭建灯棚、准备花灯;饮食也从大鱼大肉转向清淡的汤面、豆丝 -既清清肠胃 -也为元宵节的“狂欢”蓄力。
新旧习俗对比
以随着时代变迁 -武汉的年俗也在悄然变化。就如同…从前除夕男人要挑满“福水”,女人要赶制新鞋;如今自来水、网购新衣取代了这些传统;放鞭炮逐渐被电子鞭炮、灯光秀替代;连拜年的规矩也从“初一父族、初二母族、初三妻族”的严谨排序。变得更灵活自由。但无论形式怎么变。哪份对团圆的渴望、对吉庆的期盼~始终是武汉人过年不变的内核.
习俗类型 | 传统形式 | 现代演变 |
---|---|---|
饮食习俗 | 必吃"三全三糕三丸"、祭祖留鱼 | 保留鱼糕肉丸,增加火锅;酒楼预订年夜饭增多 |
驱邪仪式 | 放真爆竹、挑福水、全屋点岁火 | 电子鞭炮、灯光秀;自来水替代福水 |
社交活动 | 严谨按"初一父族/初二母族/初三妻族"拜年 | 家庭聚餐、旅游过年;线上拜年普及 |
祈福方式 | 手写春联、门神画像、灶台供糖瓜 | 创意春联、电子门神;部分家庭保留祭灶 |
武汉人过年过的就是这份薪火相传的仪式感。不管是除夕夜围炉守岁的温暖,还是正月十二敲墙捏饺的趣味 -这些习俗早已超越了形式自身,当上维系亲情、传递祝福的纽带!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各位或许不必完全复制旧时的规矩,但哪份对自然的敬畏、对团圆的珍视、对平安的祈愿、值得每一代人铭记。
把试想,当孩子学着捏一只“老鼠嘴饺子”,当老人讲述祭祖碗边的水印传说-这些瞬间 才是春节最动人的年味...以后的年俗也许会更简约、更创新;但只要家的温度还在、团圆的心意不变,这份传承千年的仪式感,就永远会在武汉人的血脉里流淌下去。